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把新桃换旧符 精选

已有 8190 次阅读 2015-12-31 08: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昨天下午,参加我学生博士毕业答辩,颇有感触。

我的学生在国外某知名教授实验室工作一年,刚从国外回来。尽管有多篇SCI论文发表,但因第一作者SCI论文投稿尚未被接受,故学校规定先进行毕业答辩。

请到校内外5位博导教授,其中1位与我年龄相似,即将“奔六”。其余4位均是近几年学校引进的海归,2位30多岁的,1位40多岁的,1位50多岁的,可谓50,60,70,80后不同年龄段俱全。从他们的言谈中,感受到不同的气息。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后生可畏。

2位30多岁海归来学校3年左右,都是直聘教授,年薪制。与学校签约服务8年,聘期内需发表3篇影响因子8以上的论文。他们引进时都在国外名校读书工作7,8年,且在10分以上SCI刊物发表过论文。他们风华正茂,思想活跃,学术前沿,提问尖锐,敢于直言。40与50多岁海归相对含蓄,提问温和,但不失见地。而老教授提问则平和了许多。

会后聚餐时,大家在一起兴致不减,又聊了许多。

年轻海归被任命为副系主任,协助院长引进人才,充当“猎头”角色。他更关注的是影响因子,希望能吸引更多海归。引进海归的标准也水涨船高,需要3篇10分以上SCI论文。我对学生说,你达到这个条件时再回来求职。趁着酒兴,他透漏了一些“秘密”。本校老师若想提教授,需要1篇10分以上SCI,以前在国内学科最高级刊物发的文章都不算数了,看得出国内高校人才竞争的白热化和残酷性。席间有人问:中国科学如何?他说中国科学也就相当于一篇影响因子2的文章而已。我不禁暗自汗颜,我曾发过3篇中国科学,在新海归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现在看CNS,至少也要PNAS,后浪已经把前浪拍在沙滩上了。现在的博士毕业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SCI发表的也未必获得学位。当然,他们的压力也不小。回来3年了,尽管有文章发表,但尚未出学校“期望”的成果。他说,海归回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国内环境,尽快建起自己的实验室,培养第一批学生出成果。国外的那点老本很快耗尽。从这话看出,他很清醒。有些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几年不出像样的成果,终将被后来的海归所取代。学校引进的人必须在短期内出领导预期的成果,否则刚来时的“辉煌”很快褪色,领导的目光会被更新的人才所吸引。

50后靠边,60后淡出,70后拼搏,80后风光,90后觊觎。今后的大学老师新老交替的周期会更短,各领风骚几年将成为新常态。

李敖有一首打油诗是写长江前浪后浪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当年伴着“八十年代新一辈”,“莫让年华付水流”的歌声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是我们那一代的骄傲。而今白发显露,洗尽铅华也从容。

再过数年,一定是海归的天下。

中国科学的崛起还看后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5201.shtm

 写在2015岁末。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947003.html

上一篇:学术报告与作秀
下一篇:学术规范是研究生的第一课

20 蔡小宁 许培扬 王德华 董焱章 黄仁勇 李明阳 杨正瓴 唐常杰 鲍海飞 黄永义 赵美娣 李建国 白龙亮 谢平 李土荣 徐耀 朱晓刚 曹贺贺 wangqinli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