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理论体系

已有 4857 次阅读 2007-10-22 15:25 |个人分类:中医科学|关键词:学者

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理论体系

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医是科学,但不是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中医有着东方独特的科学体系,不能归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结构学说。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多为中医业内的诸多老专家,当然也有一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特别研究和特殊感情的学者代表。二是中医是科学,但不符合现代科学规范,中医是物质运动学说的结晶,可以与现代科学物质观融通。融通后的中医既不是传统的中医,也不是现在的西医,而是既高于传统中医又高于现代西医的新中医学或系统医学。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类似于热力学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我们虽然无法用牛顿力学去描述单个分子的运动,但却可以用大量分子运动的宏观效应,如温度、压强、体积之间的关系加以描写。中医的阴阳就是微观作用的宏观表现,是生命物质运动的宏观状态参量。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是主流。三是中医不是科学,是经验,是一种文化,至多处在科学的萌芽状态。这是从第一种认识相反的层面去否定中医具有现代科学意义基础。更有甚者,极少数学者认为中医是巫术,应该用西医取代中医。这是极端认识,不是认识主流。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以第一种,尤其是第二种认识为立论基础,并对我们提出的五条对应表述(基本定律),做出科学论证。

为了建立坚实的“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书中用较大的篇幅对东西方哲学传统、科学传统和思维方法做出比较研究;对人体的基本结构、现代生理学,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及体液和免疫系统做出较为详细的介绍,目的是帮助中医研究者、医务工作者和中医大专院校学生在中医研究的同时,用现代科学物质观去做比较研究,使现代科学物质观为中医所用。

阴阳、气、经络、穴位、证实质、精气神、脏腑、病因病机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的核心内容。寻求中医阴阳平衡与现代科学物质观的等价表述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把人体看作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耗散结构,则生命机体最佳有序状态就是中医的阴阳平衡态。中医的阴阳则是生命物质运动状态对最佳有序的正负偏离。中医的“气”是生命物质活力的表现,而“活力”又由生命物质的运动状态来体现。生命物质的运动状态,对最佳有序而言在阈值范围之内,是好气,好气维护系统的稳定,对系统的稳定有益;对最佳有序而言,生命物质运动状态超阈值偏离是“坏气”,坏气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对系统的稳定有害。外界因素对生命机体的影响,也可以纳入上述规定的范畴。“气流”是生命物质的运动流,既有物质自身的流动,也有运动的传递与能量的转换。可见,“气流”就是物质、运动、能量及由运动状态所携带的信息的流动。中医的经络,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中,采用众多假说之一的“经络是人体间隙维,经络物质是人体组织液”的科学假说;穴位则是人体组织液液晶特性改变的敏感切入点,“传在经络,感在神经”是经络感传的科学概括。中医的“证”,本质上是生命机体微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证实质研究虽然不能判别一个具体的证,但大量微观理化指标的超阈值偏离却可以判明中医的阴证和阳证。这正好与阴阳是人体状态参量的界定形成了前后逻辑一致性。中医的脏腑与痰饮、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前者涉及中西医两种科学体系对脏腑定义的区别,后者涉及对疾病原因和机理的分析与说明。深入研究恐怕还要些时日,社会上也有相应的文献可作参考,但我们力图在本书的逻辑体系之内做出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系统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的数学分析方法。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对人体这个有序结构的序参量及其动力学方程做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医学”概念,以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深入研究的引玉之砖。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开辟了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研究的专门讨论。中医药药理的现代科学分析是必要的,必须加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宏观认识特征和中医复方药的多成分特点,是否应更多地从宏观综合效应上加以科学分析,尽量避免过于微观而无法发挥中医理论宏观整体的科学优势呢?是否应像热力学与牛顿力学的分工,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样,让中医更多地关注各种药物成分对人体的宏观综合作用,而不深究药物成分的单体效果(如果有当然应该提炼),而单体作用效果则正好可以让位给西医呢?

包括对中药的讨论在内,本书力图建立的是一个自始至终贯彻中医传统与现代科学物质观逻辑一致的新中医学的科学体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5-9510.html

上一篇:三、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下一篇:忆江南—敦煌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