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美丽的价值 精选

已有 6143 次阅读 2016-4-20 09:1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出版社, 哲学, 科学,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 李芳



文化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精神内涵和明确的社会功用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贲》)就中国古代对“文化”的一种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及全球文化的融通,非物质性的消费日益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


文化符号


“凡物都有一个名称—— 符号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状况,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含了人类思想的全部领域。”蝉、蝴蝶、蚕、蜜蜂、蟋蟀等昆虫意象不仅是格物致知的科学符号,也是情感载体与文化符号,其符号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季节的符号:“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蝴蝶是春天的使者,蝉是夏天的歌者,蟋蟀低吟则意味着秋天降临。其二,生命短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从昆虫短暂的生命历程感发生命脆弱、时光匆匆的慨叹。其三,化生变化:昆虫的变态、蜕变、化蛹、羽化等生命现象,暗合了生命的化生流幻,与事物的内化转化。其四,重生意蕴:昆虫的羽化、飞升寄寓着古代先民对生命再生、循环、生生不息的期许。


审美价值


外形美。爬动的小虫似乎很不起眼,但如果就近端详,或者在放大镜聚焦之下,它们绚丽多彩,体态各异、造型独特,极富对称、均衡、和谐、灵动的外形美与多样统一的韵律感。蝴蝶是外形美的杰出代表,蝴蝶以头、胸、腹组成的直线为对称轴,其结构匀称,翅膀上的图案与颜色也是对称的。而且蝴蝶的后翅与前翅,无论是宽度的比值,还是长度的比值,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加上其艳丽的色彩,轻盈洒脱、婀娜多姿的飞翔姿态,极富视觉美感。


蜻蜓、豆娘长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轻盈洒脱的飞行姿势引人注目、惹人爱怜;鞘翅目的甲虫常常具备金属光泽与鲜明的对比色,在日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绚烂夺目、熠熠生辉,堪称“活宝石”;大拟叩头虫(鞘翅目拟叩头虫科)形体色彩构成十分有趣,它的体色通身为黑色,但是唯独前胸背板呈现橙红色,艳丽的光泽与强烈的色彩对比,有惊艳之美。半翅目的椿象,它们的翅膀质地一半是革质,一半是膜质,就好像套了件马甲。大红星蝽象通身大红色,尾端的一个大黑点显得格外醒目;麦克齿蛉(广翅目齿蛉属)的脉序看起来十分随意,却极富律动感;蜣螂头顶、前胸、背板长而弯曲的角状突,构成了蜣螂头部突兀怪异之美,蜣螂能够无中生有地推出一个大粪球的举动,颇有些魔幻色彩。




四个小圆从左到右,从上到小依次为:红裙幽袖蝶(Heliconius hecale)、小天使翠凤蝶(Papillo polinurus)、荨麻蛱蝶(Aglais urticae)、青凤蝶(Graphium colonna)。右边大圆型:拟斑蛱蝶(liment arthemis astyanax)




(左)瑞士邮票:皇蜻蜓(Anax imperatorr)(右)卢旺达邮票:突眼蝇 (Diopsis sp.)




(左)泰国邮票:红显蝽(Catacanthus iucarnatus)(右)土耳其邮票:绿色虎甲(Cicindela campestris)




(左)多哥共和国邮票:紫天牛(Purpuricenu skaehleri)(右 )巴布亚新几内亚邮票:犀牛甲(Rhinoceros beetle)




(左)越南邮票:金斑虎甲(Cicndela aurulenta)(右) 立陶宛邮票:红楸甲(Lucanus spp.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突眼蝇的眼睛就堪称一奇,它的眼睛不是长在头壳上,而是长在头上伸出的两根长柄上。这两根长柄的长度,竟然超出它自身长度的1.5倍,就像触角一般。


昆虫的拟态也具备审美效应,拟态是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一种生态适应现象。许多昆虫的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枯叶蝶因静止时形如枯叶,惟妙惟肖而得此名。竹节虫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脱脱就是一支枯枝或枯竹。许多甲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就像一个形体表演艺术家。而广翅蜡蝉的幼虫拟态更为优雅,它的尾部呈放射状展开,白色的花冠好似一朵盛开的小白花,也像一小朵柳絮,在微风中荡漾。


生活在圣弗朗西斯科湾的女艺术家JoWhaley 用相机聚焦昆虫世界,展示昆虫世界的惊艳之美:在她的镜头下,圣甲虫充满一种角斗士般的尊严和雄性气概,云斑天牛周身布满非洲部落花纹,带着神秘气息;天堂凤蝶放大100 倍后如同一个震撼人心的图腾符咒。


动态美。螳螂体态健美,举止优雅。绿色的翅膀就像是一套燕尾服,再加上它那迷人的小蛮腰,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螳螂前足发达,举起前肢的动作像祈祷的教徒。《后汉书• 袁绍传》中,“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说的是螳螂的一对发达的前足,形如刀斧,左右开弓,运通神速。“游蜂高更下,惊蝶坐还起”,描述了蜜蜂从高处俯冲的飞行姿态,以及蝴蝶在花丛中竖起双翅,如同坐在花上的生动形态。


“剑埋犹有气,蠖屈尚能伸。”尺蠖只有两对腹足,它是一伸一屈像拱桥一样爬行前进的。尺蠖以曲为伸,就像君子能屈能伸;而苏轼笔下的天牛:“两角徒自长,空飞不负厢,为牛竞何益? 利吻穴枯桑。”天牛幼虫钻蛀树干危害桑树实在可恶,而天牛成虫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似乎也有几分可观之美。


娱乐价值


娱乐性(观赏性)昆虫主要是指体型较大、色彩艳丽、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及具备发光特性的昆虫,主要类群有:鳞翅目的蝴蝶、蛾类;蜻蜓目的蜻蜓、豆娘;鞘翅目的步甲、虎甲、瓢虫、萤火虫、独角仙;同翅目的蝉;直翅目的螽斯、蟋蟀;螳螂目的螳螂;竹节虫目的竹节虫;等等。观赏昆虫有独特的外形与质感、惟妙惟肖的拟态、悦耳的鸣叫、独特的生活习性、奇妙的变态历程等生物学特性,也有环境敏感性、栖息地的多样性等生态学特性。


蟋蟀是典型的娱乐性昆虫。畜养鸣虫(善于鸣叫的昆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代时期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异录》也记载唐代长安城里有人养鸣蝉取乐,在宋代斗蟋蟀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后逐渐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而捕捉、繁殖、出售鸣虫,造办鸣虫器物已经成为一种专门产业。


蝉在晋、两汉时期就被饲养用于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称为“仙虫社”。《益州方物记》记载:“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癸辛杂识》也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这表明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于装饰品和赏玩。陈常器有“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爱”。可见,几丁虫也被用于观赏与装饰。


蝴蝶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世人皆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诗歌、绘画、服饰中处处可见蝴蝶的影响。观赏昆虫在国际市场上的年交易额达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主要以蝴蝶工艺品为主。著名作家冯牧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生动描述了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的“蝴蝶会”奇观:“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方,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美丽的蝴蝶,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站在千万只翩然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了……我完全被童话般的自然景象所陶醉了。”


蜜蜂采蜜、蝶憩香花、蜻蜓点水,昆虫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生态美的生动体现。生态美的实质是生命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性。如果说昆虫的旅游价值是一棵树,那树的根底就是昆虫本体的生态价值,昆虫的生态美是其旅游休闲价值的核心要素。因此,从生态文化建构角度,品赏昆虫——认知生态——生态审美——学习领悟昆虫的生态智慧——提升公众的生态理念,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传播生态文化,是开发昆虫旅游资源生态教育价值的上佳选择。而昆虫文化、昆虫习俗、昆虫节庆都具备旅游经济、科普教育开发价值。


历史考证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绵延千年的文明历史,“过去作为一个整体,在每个瞬间都跟随着我们……而我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全部过往去产生欲望,去发出意愿,去做出行动……这样‘过去’与‘历史’就成了文明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形成记忆,影响人的当下行动,并最终以生命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历史研究主要依赖史料文献与考古记录,由于社会动荡、流变频发,历史资料的收集、记录、保存都有许多缺漏。而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不仅为我们描绘、呈现了生动形象的昆虫意象,也无意中透露了当时农业生产、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习俗风尚乃至害虫防治等丰富的信息。“诗史互证”(陈寅恪),诗歌不仅可以与现存的史料相互印证,也可以用来弥补史料之不足。例如,大量的农事、养蚕、捕蝗诗歌,生动反映了社会经济、乡村习俗、风土民情、害虫防治的情况。


大量的咏虫诗歌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图景,映射出时代心理与社会变迁,如咏蝉诗在唐代最为兴盛,从初唐、中唐到晚唐,虽都不乏感伤之作,但总体基调大不相同。初唐虞世南的《蝉》清新疏朗,充盈着初唐气象;“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中唐时期贾岛的蝉声低沉婉转,给人以虫吟草间的冷僻之感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晚唐李商隐的《闻蝉》趋向一种绝望与悲凉之境。从昆虫意象中,我们可以探寻祖先对自然的认知与心路历程,考察社会变迁、风俗民情、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


总之,昆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农耕民族的情感积淀、民族记忆与文化心理,研究昆虫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立体地了解昆虫、了解社会、了解生态。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李芳著《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2016年3月 第一版)第三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6477-4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是纵向源流梳理,阐释经典昆虫意象的起源、发展、流变;第二章,横向展开,从历代经典诗歌中,凝练昆虫意象的内涵,阐释诗意背后的科学,第三章是昆虫价值论,主要从物质与文化,直接与间接两方面论述昆虫的多元价值;第四章阐释昆虫文化的哲学内涵;而第五章(昆虫意象的当代诠释)与第六章(昆虫意象的多维视角)应该是第三、第四章的纵向提升与横向绵延。如果说,这本小书有何中心思想,那就是:小小昆虫,大有乾坤;以虫为鉴,可察天地之道。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8739-971366.html

上一篇:预防接种, 不应动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下一篇:我国PM 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0 许培扬 谢平 范运年 黄永义 万润兰 强涛 guhanxian crossludo xiyouxiyou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