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基础研究的主力队伍是谁 精选

已有 9090 次阅读 2016-6-2 16:1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基础研究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是大宏观尺度的概念。就具体学科而言,指的是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就行业而言,指的是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及全套技术系统的集成;就设备制造而言,则是基础原材料的研究,关键设备,系统集成等软硬件的研究。就经济发展而言,可以把基础研究看成是瓶颈类问题的研究。而就技术进步而言,可以把基础研究看成是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就学科发展而言,基础研究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而在链条的端点,基础研究则是基础科学研究,而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研究几乎是形影不离。

      因此,基础研究工作的主力队伍就是面对基础性问题的一线科技人员,和选择或围绕基础性问题而展开研究工作的理论研究人员。

      这样,形式上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是有自然层次结构的,而这个结构与基本的工业及经济结构几乎是平行的。

      这个基础研究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实际现状,也符合工业、经济的基本需求,从而具有战略性意义,是一个战略性概念。

      对研究机构而言,基础研究包含的重要内容是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对研发机构而言,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及瓶颈类问题的研究。对具体企业而言,基础研究则是关键技术的研发或新技术应用。

      所以这个概念基本上对中低层次科研的论文考核制度是全盘否定。

      就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而言,基础研究的概念是以超前或是创新作为基本考核依据,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为最终的考核标准,从而也间接的否定了论文考核的权威性(或唯一性)。

而对基础研究的补充概念(或修辞)服务于经济社会,对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性进行了约定。

这样一来,低层次的基础研究是由企业自主进行研究的,其考核是市场化的标准。对行业层次的基础研究原则上是国家科研部门的事和高校的事,其考核标准以形成实际的技术体系为主,以论文(论著)考核为辅。而对顶层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则是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为主,以论文(论著)考核为辅。

这样一来,即使是对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论文(论著)发表考核基本上辅助性,而论文(论著)的科学性考核是核心性的。

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基本上理顺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经济社会的基本关系,否定了30多年来论文发表一家独大的基本格局。

然而,在过去的30多年来以论文发表为依据组织的科研队伍就只能面对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基础科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对基础科学理论的再学习)。这样,就以间接的方式把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推到了前沿地位。

大批的新老博士生必须重新学习基础理论,而这种学习将是他们超越前人的基础性条件,也是进入基础研究的必备条件。在宏观上,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组构面向21世纪工业经济的基本技术队伍和科学研究队伍。

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人员被迫的学习数字化、英语、科学理论一样,新的时代也将迫使当前科技人员被迫的学习基础科学理论。

时代不同了,20世纪只需要学会浅层的理论就能对付,而21世纪则必须完成抽象化理论的升级换代。

大量的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人员被动的下岗(不学习),与此对应,大量的21世纪科技人员也将被动的下岗(学不会)。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981999.html

上一篇: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下一篇:范德瓦尔力实验测量的科学意义

35 袁海涛 郑小康 尤明庆 晏成和 王鸣远 马志超 李颖业 王毅翔 杜彦君 韦玉川 戴德昌 刘向军 黄永义 刘亮 张坤 徐晓 梁洪泽 罗会仟 金义光 李景果 王军军 张家峰 鲍海飞 姚伯元 唐常杰 洪昆辉 xchen xlianggg shenlu loyalSciencefan taoshl aliala ghzhou5676 scking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