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networ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lcon Green Templeton, SBS

博文

会议太多,未必就好

已有 4953 次阅读 2012-4-12 19: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实验室, 会议, 积极性

       最近实验室同学给我发信,想参加北京的某某会议。过了两天,告诉我又发现了两个类似的会议(论坛),也想参加。我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内心还是希望等出一些成果、对研究方向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去参加会议,效果可能更好。
       其实自己何尝不是面临着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长时间不参加会议,不仅可能对前沿不太敏感,失去了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而且最害怕的是长期不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可能会被主流群体边缘化,影响到申请基金,发表论文等。可是会议太多了,也是到处奔波,每次讲的东西也都大同小异。除非组内同学有较大的进展,或较多的成果。
       于是我就想,如果这些会议的定位能够稍微差异化一些就好了。有的定位于追踪前沿进展,探讨未来的发展动向(类似于香山会议似的小规模会议。只邀请,不公开);有的则定位于集聚国内外智慧与精华,了解国内外同行的进展(类似于全国年会。公开注册,择优录取);有的则定位于兴趣引导,科普教育类的(类似于研讨班,暑期班。目的在于宣传推广,吸纳新人)。
       如果所有的会议对自己的定位能够差异化,或许对学科自身发展、对不同经历的研究人员都会有很大帮助。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2086-558582.html

上一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招聘公告
下一篇:树木开花是因为感知到了温度,还是感知到了时间?

6 曹聪 赵星 王林 何凌云 魏代俊 李天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