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激励年轻人,不如放开手脚让年轻人干吧 精选

已有 22306 次阅读 2015-10-10 08: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激励年轻人,不如放开手脚让年轻人干吧

喻海良,2015-10-10

引言:得道高僧、老道为悟人生、提修为,常自锢闭关修炼半载,待出关,功力大增、影响力见长。自2015410日至今,喻某人戒酒戒色戒网,独自远离科学网江湖,于卧龙神坛闭关修炼,消隐江湖半年时日足,近日江湖中大事数宗,听闻科研新机制改革,喻某人内心狂热不止,欲重出江湖,改名卧龙之亮,江湖中又多些许波澜……

********************************************************************************

近日,虽然本人身在澳洲,但是当听到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并在个人微博中写道“今夜注定无法入眠,为中国科学家感到骄傲”。同时,在个人微信、QQ空间转载了相关新闻和博客。第二天,一到办公室,见人就问“你是否知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了”。说实话,那时那刻内心激发的中国情无法言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件值得所有国人或者说全世界华人高兴的事情。一方面要感谢周光召、饶毅、路易斯·米勒等挖掘、推荐屠呦呦功绩的伯乐们,另一方面也要感谢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让西方科学界也正视、关注我国科技人员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希望有了第一次自然科学奖之后,以后绵绵不绝。就像当然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稳居世界前三的水平。

屠呦呦获诺奖后,其科研经历和当年研究背景再次激起我的兴趣。“19675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称为“523任务(523项目)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69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刚刚接到重任、担任课题组的屠呦呦37岁。而她获得任命为组长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当时国内动荡,老辈科学界人士被排除在科技创新体制之外,整个课研似乎都停顿了,也恰恰是这种原因,年轻的屠呦呦有了自己“决策”的机遇,从而做出了对世界公认的成果。昨天科学网头条《屠呦呦:诺奖来了新机制也该来了》,以及《屠呦呦的一个心愿: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开始什么样的新机制呢?我们又如何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个人认为,必须把“年轻人独立自主科研”放到重要位置上:

1)应该把年轻人的成果归功于年轻人。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屠呦呦为什么现在还是“三无”科学家的原因,做出一个创新成果后,后续没有持续的成果。就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年她做出了成果,但是功劳没有“记”在她身上,由于这个原因,她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很可能“被”远离了核心区。就我自己知道的一个案例:这几年在钢铁行业有一次词非常火:超快冷。超快冷这个词是由我的一位师兄**博士提出介绍并开展相关研究,并于2004年发表国内第一篇相关论文:《超快冷却技术的发展》、《超快冷却条件下温度场数值模拟》,其后,实验室另一位师兄刘**博士采用超快冷技术制备钢铁材料,并于2007年发表国内第一篇关于超快冷制备钢铁材料方面的学术论文《应用超快冷工艺开发540MPaC-Mn双相钢试验》。此后,实验室的人员都意识到超快冷将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点,他两都顺利留校工作。很有意思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领导却安排其他“自己人”来做这件事情,并申请相关专利,将他们排除在这个课题的研究队伍之外,到2014年超快冷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部功劳归给了把这个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很搞笑的是这些人拿着“专利证书”不让他们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或许就是中国科学界不重视原始创新的原因。

2)减少绝大部分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别,让年轻人科研无后顾之忧。有很多年轻教师跟着他人做科研,并非自己完全没有想法,也不是自己做就出不了成果,而是因为跟着他人做课题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我见过好几个当年认为会比较有前途的人员,博士毕业留校后,不久当了副教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自废武功,开始围着“团队”做事,这样几年后,再也没有看过他发表像样的学术成果,那些以前很有朝气的人年纪不大似乎就已经感觉颓废了。澳洲的科研体制很有意思,或许值得参考。以卧龙岗大学为例,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的工资最低标准为7.7万,最高为16.7(由于澳洲超过10万后交的税非常非常高,大家的实际收入相差不会特别大)。由于这个收入是一个老师全年的全部收入,招聘多少学生、讲多少课、拿到多少科研经费都不会影响你的直接收入。当然,表现好可以更快地升迁到更高级别。也由于这一现象,所有的老师都是平等地位,教授不会指挥遥控“讲师”,当然教授们也不用去愁年轻讲师的事情。年轻人为了更快地升迁,自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想法,或者想方设法去创新。

3)不管“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能够把重要结果率先发表就是好期刊。现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对中国自己办的期刊绝大部分期刊放到了“C”类,而一味地认定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期刊档次”与职称、奖金等等直接挂钩。前几天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见到一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交换生,他博士第4年了,还在为学术论文小论文发愁。他告诉我原因是他们只认可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认可的AB两类SCI期刊。我当时查看了那个表,对于纯基础学科的博士生而言确实不难,但是,对于工程类学科而言,可以选择的期刊只有2-3个,如果一个学科有20个博士生,每人都发表2-3篇这三个期刊,估摸着这期刊就要成为他们学校的“专刊”了。当然,我只是从他那里获得的结论,不知道交大是否真的这样要求,可难为博士生了。另外想说一个事实,国内很多人没发国际期刊,不是因为成果差,而是英语没有过关。前几天,我写了一篇论文,居然有一个评审人直言“English very poor”。我当时感觉很搞笑,论文我自己写完之后,都由好几个母语为英语的人员帮助修改,虽然个别地方可能用词不当,但不至于“very poor”,个人感觉这是某些人典型地中国人英语歧视。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有人认为论文不重要,我觉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相反论文在获得诺奖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试想如果屠呦呦一篇论文都没有,即使是她做的,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吗?当然,我认为论文发表的期刊不是很重要,屠呦呦获诺奖根据为《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而这篇论文当时似乎还没有英文版。在这里必须说一句,《科学通报》获得了这么绝好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广告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诺奖论文这个点,来一轮国际宣传?错失机会,机不再来。

4)是时候放手让年轻人自己干了。在卧龙岗大学,一个讲师就完全独立了。基本上做任何科研方向都是自己说了算,特别是如果有钱招来博士生,安排做什么课题都是自己说了算。前些天参加学校举办的“The Fundamentals of Higher Degree Research”培训,有几个比我还小好几岁的朋友已经独立培养博士生好几个了。这几年,国内也在逐渐改革,清华北大也采用了助理教授职称,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其他学校的年轻教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的一个师兄在东大已经是副教授了,然而他很羡慕我,在澳洲做科研,自己有什么想法就做什么想法,不用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走。而他对自己工作状况有这样的描述“让干点啥就做点啥”。真不知道这样地位的副教授比博士后强呢,还是比博士后差。确实,现在国内高校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高级教授决定年轻教师的“奖金”以及“职称”前景。没有水平的人,“表现好”可以没条件制造条件让他上;有水平的人,“表现不好”也可以制造条件让他不上。也因此,很多年轻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跟屁虫”,完全忘了自己为什么博士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领域。这几天台湾地区洪秀柱的一句话很感动人,“不忘初衷”。

最后,一句话,感谢屠呦呦,感谢饶毅,感谢你们让我兴奋得数日无法安睡!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926990.html

上一篇:怎样证明自己会是一个好导师
下一篇:我们学院的院长,不一样的故事

66 孙瑜隆 陈筝 黄仁勇 申艳军 薛宇 罗德海 谢平 焦飞 刘立 王洪吉 邵鹏 罗民 张家峰 黄永义 毛秀光 戴小华 刘四义 杨华磊 王安良 刘忠波 汤茂林 吕喆 黄凯 李孔斋 徐旭东 王超 李帮建 姚伯元 韦玉程 张波 孙东科 季顺平 张忆文 戴德昌 檀成龙 周健 龚直文 吴江文 梁庆华 张鹏举 蒋永华 于飞 李天成 徐耀 龙涛 穆仕芳 刘凡 韩枫 汪晓军 王涛 赵美娣 梅钢 邹少浩 王善勇 于向前 刘晓锋 易奎 shenlu khzh wgq3867 chengjianchue kknk biofans cccy judge777 zguodong200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