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呵叻高原

已有 9712 次阅读 2014-4-2 11:12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恐龙, 化石, 佛教, 泰国, 考察



 

呵叻高原

   我的泰国博士生要回来了,本来我也该去泰国指导他的野外考察和标本研究,但最近以来曼谷的紧张局势让我很有些犹豫,最后只好让他一个人去收集资料了。还好,在那里有他从前的老师和同学可以提供帮助,让人放心一点。我比较困惑的是,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我接触过的泰国人都非常客气,没想到他们也会有热血沸腾、桀骜不驯的性格。

随处可见的佛像

   我上一次去泰国是在2011年底,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并到呵叻化石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早班飞机6点50分起飞,所以4点就起床去机场。这么早的航班不多,候机大厅里空荡荡的,连商店都还没有开门。将要乘坐的飞机从曼谷过来,到港的乘客很少,而登机后才发现,我们航班上的乘客更少,不到十分之一的座位有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2011年的曼谷洪水。我本来预订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但由于洪水阻挡了很多出行的人,航班取消,不得已才决定坐泰国航空公司的这趟飞机。

   飞机快到曼谷,打开窗户遮光板向下望去,洪水还没有消退,曼谷周围依然是一片泽国。靠近海岸的低洼地势使曼谷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面前失去了防范之力,湄南河突破堤防的束缚恣意泛滥。许多房屋浸泡在水里,道路也时断时续,而廊曼机场完全是一个大水池,飞机都停在水里。想象不出这些湖一样的积水最后如何排空,泰国这次遇到了大麻烦。

   我们先从湄南河上空飞过,然后从海上折返,降落在素万那普国际机场。泰国的边防和海关很快捷,什么都不问,看完护照就放行。虽然是11月底,泰国还在35度的高温里,我赶紧换成夏装。呵叻化石博物馆的同行已经来接,我们就直接出发。公路虽然开通,但很多地段有水洼,不能开得太快。有些地方洪水高过路面,用沙包垒成的防洪堤挡着,外侧车道则成了灾民搭帐篷的临时避难所。

   泰国是行车靠左,这在大陆国家很少见。在中途的一个小镇稍事休息,到处都可以看到佛塔佛像。从机场出来就是这番情景,乡村里依旧,泰国果然是一个佛教世界。我很喜欢泰式的尖顶建筑,既漂亮又独特。到呵叻府地界就进入高原,实际上海拔只有200到300米,不过,从海拔只有1、2米的曼谷所处的中央平原看过来,高峻的地貌是突兀的。热带的气候让这里一年四季都苍翠墨绿,处处的乡村四野全被森林和稻田覆盖。

太阳鸟

   傍晚到达博物馆,离呵叻城还有20多公里,位于素那纳丽技术大学附近。我就住在博物馆的客房,很安静整洁的二层小楼。只是没有热水,大概是因为这里一直都很热的原因?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同行也住在这里,他们在呵叻进行合作发掘。晚上大家开车去一个庭院式饭馆,很贴近自然,用餐时还有壁虎从亭子顶棚上掉下来。正宗的泰国风味,有比较多的辣椒,跟川味有共同之处,更像是云南的菜肴。实际上,由于博物馆在郊区,后来每次吃饭都是开车出去,比如早餐就在路边市场的小馆子。通常的食谱是饭团、炒菜和汤,饭用塑料袋装上,放在小竹笼里。这里的人都用手抓饭吃,但也提供筷子。

斑鸠

   博物馆建在茂盛的树林里,夜里还能听见鸟叫,是夜行的鸟类?还是有别的动物打扰它们?早晨很早就起来,出去看看能不能拍到鸟。果然看见树上有一只戴胜,远远地拍了一张,再往前想更近一点,它飞走了。这时,博物馆养的一群狗跑过来,搞不清楚它们是否友善,我捡了一根树棍,但还是回宿舍了,免得会有麻烦。后来博物馆园内的狗已经熟悉了,去看鸟就不用担心,但树叶特别密,鸟又很小,不容易拍到。在客座公寓的最后一天早晨成绩不错,至少有一种太阳鸟拍得相当满意,而以前还从未仔细端详过这种鸟,其余的几种,就算是留个记录了。后来在化石考察的路上发现旅店周围的树丛中鸟儿也很多,斑鸠看得相当真切,另外最常见的就是八哥。

八哥

   我在博物馆的工作是研究在塔昌发现的无角犀化石。开始时标本还在库房内的修理室做最后的处理,然后搬到办公室进行详细的工作,描述、测量、照相,效率不错。这段时间不仅要完成对标本的研究,还要准备一个在会议上交流的报告。塔昌位于呵叻市附近,分布有一些采掘砂石的深坑,沉积剖面由泥岩、砂岩和砾岩组成。当地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常常发现有脊椎动物的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也有鳄鱼等爬行动物。这些化石材料被送交到当地的一些公共机构,特别是呵叻化石博物馆。2004年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在塔昌发现的古猿化石,此后引起极大的关注。从发现的化石看,包含了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动物群,以象化石的数量最大。

恐象雕塑

   呵叻化石博物馆的正式名称是“东北硅化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隶属于呵叻皇家大学。福井博物馆与泰国同行合作命名了一个在呵叻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取名素那纳丽呵叻龙,素那纳丽是呵叻最有名的女英雄坤仁摩的称号,她曾率领当地人民赶走了来自老挝的侵略者。呵叻皇家大学为这种新的禽龙举行了一个特别的仪式,邀请我参加。在地理系的楼外刚建成恐龙公园,有不同恐龙的雕塑,这片绿地的另一侧还有各种化石象的复原和许多立有说明标牌的岩石标本。乐队伴奏、舞蹈助兴、嘉宾云集,仪式非常热闹。泰国的学生,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穿制服,也很好看,台下就坐了一大群,都是黑西装白衬衣,女式是裙装。

与龙共舞

   我按计划结束了在博物馆的研究工作,前往呵叻市内参加“世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大会”。一路上都能看到金碧辉煌、尖塔高耸的泰式风格小乘佛教庙宇。呵叻是这里的古称,现在的正式名字是那空叻差是玛,在泰语里是“狮城”的意思。到旅店报道注册,准备开会。会议组织得很好,除了论文摘要集,还出版了一本介绍呵叻化石的书,我研究的犀牛也列在其中。他们很仔细,所有出现这个犀牛的地方都是用无角犀未定种,等待我们正式文章的发表。

   泰国是君主立宪的国家,王室受到普遍的尊重,在呵叻举行的这次国际会议也被列为庆祝普密蓬国王84岁寿辰的活动之一,诗琳通公主将出席开幕式。我们被要求提前一个小时进场,完成公主到来之前的一系列准备手续。有大批安保和服务人员,座位也分区安排好,不断有通知,讲解注意事项。政府官员穿白色的军装式制服,其他人的服装也都有要求,要接受公主授予大会会徽纪念品的人还要彩排三次队列和动作。

给诗琳通公主讲解塔昌的犀牛化石

   公主中午1点准时到达,跟着一大堆随从,簇拥她到台上的皇家宝座就位。整个主席台都有纷繁的皇家装饰,然后开始复杂的仪式。此后是一个介绍呵叻化石的短片,还有两个大会报告,公主移到台下观看。接下来就是化石展览讲解,介绍在呵叻发现的化石新种。她对我介绍的犀牛很感兴趣,提了好几个问题,对化石看得也相当仔细。

   会议首日的晚上是到呵叻郊外的一个公园举行招待会,仪式热烈隆重,盛装的青年男女列队夹道欢迎。先是品尝各种泰国小吃,都差不多饱了,然后再正餐就座,又是丰富的菜肴,已经不能吃下多少。宴会有一直不断的歌舞表演伴随,极尽灿烂的泰国文化展示,给人以最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泰国人非常热情好客,也许是东方人共有的特点。后来在野外考察的途中,诗琳通博物馆也是在胶拉信城里的露天花园餐厅热情地晚宴款待,自始至终都有歌舞表演,原本计划中2个小时的安排,4个小时过去了主人还久久不肯结束。

载歌载舞的欢迎会

   呵叻古生物地层大会设有四个分会场,即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和地层专题。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非常紧凑,同时还穿插着专业和文化活动。此次会议一共有来自世界上33个国家的270多名代表出席,因此报告相当多。我在会议第二日就主持了一场古脊椎动物学的报告,而第三日上午是我自己以及两个学生的报告。

晶莹剔透的硅化木

   专业的活动是全体与会代表到呵叻化石博物馆,也称为硅化木博物馆参观。虽然是科学博物馆,但也体现了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的特点,有好些佛塔状的装饰性设计。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分为3个部分,即硅化木、象化石和恐龙。这里收藏的木化石超过一万块,很多就是在博物馆周围的新近纪和第四纪砂砾石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园区的亭子内还有原地保存的硅化木发掘现场,让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化石的来历。这里在白垩纪曾经是恐龙游荡的森林,在中新世也曾是大象栖居的乐土,至今泰国还随处能见到大象活动。硅化木标本小到鹅卵石尺寸,大到直径超过1米的巨木,缤纷的色彩仿佛用玉石聚成。

剑齿象骨架

   哺乳动物化石中,长鼻类最丰富,还有一具复原的剑齿象骨架。除了塔昌的标本,也有来自缅甸的象化石专题展览,揭示了它们过往的历史。实际上,塔昌(Tha Chang)中的tha在泰语中是“水塘”的意思,chang就是象。这chang的发音与汉语中的“象”有些接近,不知是否有某种联系?三趾马和其他犀科材料也有,如矮脚犀,以及跟云南禄丰晚中新世动物群中接近的犀牛类型,因此应该有相同时代的沉积。

长鼻类的演化

   恐龙厅陈列着众多骨架,正在举办一个日本福井的恐龙展览。博物馆的各个位置都有或大或小的屏幕播放视频节目,是一个增加观众知识和延长参观时间的好手段。节目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与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密切相关。

兽脚类恐龙骨架

   会议期间的文化活动是参观两个遗址,一是青铜时代墓葬,另一个就是著名的高棉古城披迈。车出呵叻,又是一派田园风光。在高原上也形成宽阔的夷平面,全都分布着水田,见到有收割机在作业,但大多数田里静悄悄的,只有白鹭在忙着捕鱼捉虾。班巴塞青铜遗址在离呵叻市区3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中,有小博物馆陈列发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居多,并有雕塑和绘画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遗址的时代为距今约3000年前,古人们在这里大约生活了500年,他们种植水稻并驯养动物。博物馆对面是深埋在地下的发掘现场,但这里的村舍与保护的遗址和谐交错,丝毫没有打扰乡民自在的生活。

班巴塞古人类生活场景

   披迈是最令人激动的所在,它仿佛就是吴哥的一角。确实,高棉著名的君主阇耶跋摩七世在王国的西部边陲建成了这座城堡。披迈古城有四条入口通道,每条都有神圣的眼镜王蛇把守。在南亚人民的手里,坚硬的岩石就像是豆腐、泥块一样,可以任意切割和雕刻,垒成宏伟的佛塔建筑,表面布满了各种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和民族图像,放射着古代高棉的艺术光辉,震撼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泰国对遗址的保护很得力,当然,民众的素质也是关键,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披迈古城的宏伟建筑

   3天的会议结束后,期待中的地质古生物考察开始。出发的早上我起得很早,去旅店旁的一座寺庙拍照片。每天在房间里就能听到鼎沸的诵经声,去了发现果然是一座灿烂恢弘的庙宇,充分显示了庄严和神圣的信仰。泰国是一个宗教地位很高的国家,全国有成千上万座寺庙。它们的佛塔是钟形的,往往还包有金箔。方形或十字形的神社带有攒尖的屋顶,且是层层重叠的。最特别的就是高翘的飞脊,精雕细琢、轩昂宏伟。

金碧辉煌的佛寺

   第一个考察地点是早白垩世的恐龙发掘现场,离呵叻化石博物馆只有几公里。这里遍布甘蔗地,在路旁的水塘中盛开着粉红的睡莲。正是收割的季节,很多人在地里忙着。农舍都很漂亮,红色的屋顶,有不少挂着的鸟笼,里面有珠颈斑鸠,还有红耳鹎。发掘现场就在薄薄的土壤之下,已经揭开,是一片红色的砾岩。奇特的是这些砾岩都被流水切割成独立的小块,切割的沟又窄又深,简直像人工设计施工的园林。恐龙化石作为沉积碎块分散镶嵌在坚硬致密的砾岩中,弯下腰来很容易就能发现。已发现的化石包括跃龙、禽龙、翼龙、鲨鱼、鳄鱼和龟类等,泰国、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合作研究了这里的化石,其中一些标本就陈列在呵叻化石博物馆。

郊野湿地中的睡莲

早白垩世恐龙化石地点

镶嵌在砾岩中的恐龙骨骼

   一路向北,去往我最关心的塔昌砂坑。砂坑在孟河边上,是由私人的采砂公司经营的,原来已有9个,现在刚开挖了第10个坑,远远就看见堆放着来自砂坑中的乌木。坑内可以观察到很好的砂层剖面,在采砂场的工棚中也有不少新近采出的化石,都呈黑灰的颜色,石化程度非常坚硬。依然是象的化石最多,还有牛科和鳄鱼的骨骼。实际上,已发表的塔昌砂坑动物群的化石名单中至少有8种象,其他的种类包括古猿、剑齿虎、三趾马、犀牛、石炭兽、河马、猪类、长颈鹿、鹿类、牛类和羚羊等,还有各种龟类以及树木化石。

塔昌砂坑的剖面

   化石坑周围到处是水塘,不时看见白鹭飞起。泰国只有三季,即夏季、雨季和凉季,现在正是凉季,但白日里依然热得像夏天,却没有雨,我已来这么多天,每天都是晴天。午餐就在砂坑附近小镇上,是四面通透敞亮的棚屋,我觉得这里最好的习惯是饭菜量恰到好处,绝不浪费。旁边的小食品店以鸡肉制品著名,挂着许多照片,王储、公主、总理都接见过在历次救灾中捐赠食品的店主。

   后来在普诺参观恐龙化石地点时的午餐也是在小镇上,跟塔昌类似的风格,饭馆里同样挂了很多图片,甚至还有拉玛王朝9个国王的全像。普诺在呵叻北面的胶拉信府,从塔昌前去算是长途旅程了。经过一下午的行车,我们在傍晚才到达绿色掩映中的胶拉信市,在城郊的旅店住下,花园式的环境,一条小河环抱。

侏罗纪恐龙发掘现场

   普诺的恐龙化石发掘工地在胶拉信北部,离城市有两个小时车程。这里已是山地,是普潘山脉的一部分,化石点就在半山的侏罗纪地层中,看起来颜色和岩性都与四川盆地相似。发掘规模很大,是泰国和法国的联合项目,已经进行了3年。正在发掘的是大型蜥脚类,与马门溪龙相似,据说可能是已知最大和最早的蜥脚类恐龙。除了丰富的恐龙化石,这个地点已发现的脊椎动物还有淡水鲨鱼、硬骨鱼、乌龟和鳄鱼等。发掘出的化石就运到诗琳通博物馆,我们的下一个参观点。

凶猛的暹罗暴龙

   诗琳通博物馆的规模和展览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世界上也应该算是有名的恐龙博物馆之一。实际上,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可达60多万。博物馆的建设也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为费用巨大。这里的冷气开得特别足,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博物馆还有一处原地遗址,与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一个发掘现场陈列有些相似,诗琳通公主曾来此视察。原地遗址的时代为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在其中发现的800多件骨骼标本属于两种蜥脚类恐龙的至少7个个体,其中一具是迄今为止泰国最完整的恐龙,被命名为诗琳通布万龙。

食肉恐龙骨架

原地埋藏的诗琳通布万龙化石

   继续前往孔敬,在这里吃过晚饭,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将去机场乘坐8点钟的航班到曼谷,也有一些人坐夜班的客车去,大多数人明天才走。到机场,飞机晚点半个小时,机场也没有免费网络,大家就聊聊天。时间过得很快,可以登机了,而飞行时间更快,半个小时就到曼谷。我们有4个人要到市中心的旅店,订了一辆出租车。尽管已是12月,但旅店很热,不开空调无法入睡。在考察了泰国的化石,感受了南亚的风情后,很快就可以回国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3751-781374.html

上一篇:东北化石
下一篇:高原丘陵

7 庄世宇 鲍海飞 吉宗祥 廖晓琳 李鑫 刘炜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