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听过,就不曾忘怀

已有 3386 次阅读 2011-4-21 11:16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博主按:文中提到的编辑B,也是中国的脊梁!)
听过,就不曾忘怀

 
□王直华
 
今年是科学普及出版社成立55周年,又值出版社回迁至装修一新的办公楼,我向她表示祝贺。说起来,我与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交往,有30年以上的历史呢。
 
20世纪70年代末,在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介绍最新科技的英文图书开始多起来。以前听说过、却没读过的关于微波炉、电视唱片、光电子学、显示电子学的书籍,在那里都能借到。这些新东西,读来觉得很新鲜、很有趣。物理学家费曼说:“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就变了样子。”这话千真万确。我想动笔翻译那些介绍最新电子技术的小书,科普出版社采纳了我的选题。我做大众科学读物的笔译,就从科普出版社开始了。
 
也是在70年代后期,本不相识、从未谋面的科学出版社的几位编辑交给我一项工作:审校一本电子科学的学术著作。那个盛夏,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把一个方凳搬到院子里当桌,再拿一个板凳,坐下后就工作起来。把英文的语法弄懂了,把专业的意义想通了,把中文的句子写顺了,心里有一种甘美的满足感。笔译是个好玩的游戏。这是我第一次审校翻译作品。因此我说,我做电子科学学术著作的笔译,是从科学出版社开始的。
 
漫漫人生路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编辑朋友,而最早遇到的,就是科学出版社编辑B、L和科普出版社编辑Z(为何不“实名”?后面分解)。从他们的工作作风和人格修养中,我学到许多东西。
 
科学出版社的编辑B,比我年长10岁,中等身材,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B是一位谦谦君子,又是个对稿件极端认真的人。他跟译者交谈,总是客客气气,但是拿出的论据又总是无可辩驳。这让几乎所有跟他有过工作交往的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我曾听到他的一些“编辑故事”。70年代,他接手一份译稿,在阅稿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河道狭窄之处,风景尤为壮丽。”
 
善于发现问题并喜欢钻研问题的B想,“河道狭窄之处”,怎么能说“风景尤为壮丽”呢?他向译者提出了这个疑问。两译者分别是一级工程师和一级翻译;论学问,都不是等闲之辈;论年龄,都可算B的长辈。那位一级翻译对B说:“年轻人,我的本职是翻译。原文就是这样写的。至于作者怎么想,我怎么知道?”
 
从译者那里得不到解答,B便找来李约瑟的英文原著,看他究竟是怎么写的。经查,作者用的是“strait”。现代英语中的“strait”作形容词使用时,确实是“狭窄”之意。
 
B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又去查《韦氏大词典》。这部大书确实厉害: “strait”有20多个义项!最后一个义项说,“strait”在古时与“straigut”同义,意为“直的,笔直的”。这还不算完,B又想到一个问题:李约瑟先生是现代人,为什么用“strait”古义写作?仔细阅读原书,才知道这“strait”不是李约瑟所写,而是引用百年前来华传教士的旅行观感,用的当然是古义。B此时就像澡盆里的阿基米德,只是差一点没喊出“尤里卡”来!
 
B决定再次登门造访两位译者。他们被说服了。B的诚恳态度和职业精神让他们深受感动。B说:“并不是我英文有多好,我更不懂古英文。我只是在读稿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就去追问,就去查书,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退休以后,B仍然不改以往极端认真的作风。七八年前,一位轻工业学院教授打来电话,问“基尼”是什么东西。B已经70多岁了,如果回答“我不知道”也没什么不妥。但他没有推辞,照旧把“活儿”接下来了。跟上班时一样,找不到“基尼”,竟还是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B查完英汉辞典,又查日语辞典。他设想了“基尼”的多种日文写法,几番查找、几经周折,终于在日语辞典里找到了“畿尼”。原来,这是19世纪以前英国的一种钱币,1畿尼合21先令。为什么给钱币取了“畿尼”这个名称?原来,“畿尼”就是英文Guinia——非洲国家几内亚的国名(钱币单位的首字母要小写,即写成guinia),表示这种钱币是用几内亚出产的黄金制造的。
 
写出文章之后,我习惯性地征求B的意见。他执意要把他的名字隐去,说“我这算不了什么”。编辑L和编辑B一样,持有低调和谦恭的态度。不用问,我就知道L肯定也不愿“具名”。编辑Z离开人世已经好几年了。三位朋友对编辑事业的敬畏,对人类文化的谦恭,都融在这无名的B、L、Z当中了。
 
我们科学出版界、科学新闻界有无数好编辑,他们以敬业的心做专业的事,他们的职业操守感动了许多人;他们“选育”培养了许多作译者,他们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博学而不求成名,诲人而不事张扬,是编辑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组稿编辑要我谈谈“科普情结”。我说当年没有那么高的定位,但我要感谢我的许多编辑朋友。我的“情结”曾被他们“编辑加工”过。于是,起初我成了业余科学编辑,后来又进入科学新闻编辑“共同体”,做起了“新闻科普”的事。
 
有的人,见过,就不曾分别;有的话,听过,就不曾忘怀。因为曾被“兴发感动”,这些“编辑故事”必定会伴我终身的。
 
《科学时报》 (2011-04-21 B2 科学 文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435625.html

上一篇:同义反复之妙与同义反复之病
下一篇:中国科学论文的排序频度分布(1994年英文论文)

4 邱嘉文 赵星 王芳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