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忘记世界,做回自己

已有 2360 次阅读 2022-9-3 10:58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电视连续剧《天道》中,丁元英与大师五台山论道。

    丁元英问道,大师不答反问“什么是真经”。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什么是修?就是“求”。我们想成为佛,认为需要修行,就会设法灭掉自己的欲望。而“灭掉自己的欲望”本身就成为一种“欲望”。人只能在痛苦的轮回中,无法解脱。

    因此,高手讲求一个“悟”。不是求,而是“悟”。我们看佛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一方面,是用佛经来印证这个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用现实世界印证佛经。当然,我们可以去思维——为什么佛经这么写。不是按照佛经的意思来学习,而是思考更高层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现实世界有很多种解读的办法,比如说孔子、道家、佛、各类宗教、各种文化,都在解读这个世界。每一种文化都在尽可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比如求知欲、内心渴望等等。

    丁元英是高高在上的,对一般人有一种俯视众生的感觉。而在《活着》这部剧中,又是另一种人生感悟。年少的时候读《活着》,开始觉得人生无常,又觉得福贵真倒霉,后来才明白,在命运中挣扎的福贵,又何尝不是红尘中的你我,一次次被生活碾压,又一次次在风雨中站起。

   我们都是普罗大众,我们都在努力,也许会思考自己。因此,我自己也有一些观点。

   还是从“拜佛就是拜自己”说起。“拜佛就是拜自己”,有很多的解读,在网上随意搜索就可以找到。总得来首,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求人不如求己。也就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根源,而不是认为外部条件不好,不是认为自己命运不好。而是设法提升自己,找对路线。

   第二种,敬。南怀瑾认为拜佛体现了对人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拜佛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

   第三种,不确定。一个人拜佛,实际上代表一种不确定,也就是对“不确定”的承认,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无法知道”,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只有求助于“佛”了。

   “拜佛”是一件事,“不拜佛,只是看看”也是一件事,“见佛门而不入”也是一件事。人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很多的信息。假如我们把“佛”进一步抽象,抽象成一些特别的人或事情。“拜佛”就演变成“拜某些事,某些人”,“靠近某些人,某些事”,“忽略某些人,某些事”。

   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我们是什么?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想法。

   一位高僧,也许学问很高,对整个世界有很高层次的认识,那么意义是什么?

   高僧看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许觉得普通人层次低。从另一个层次来看,高僧会不会羡慕这些人,觉得这些人能活得真实,有生活气息。

   电视连续剧《天道》有高深的对话,而《活着》没有高深的对话。而从层次上,都是一样的,甚至《活着》的层次更高。一个人很勇敢,在最底层努力活着;另一个人高高在上,指指点点,但缺乏进入生活的勇气。一个人在岸上评判着“水里的人”,却不敢真的下水。

   “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的话题,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热榜。“还俗”是应该的,假如真的有未来,或者天堂。柳智宇可以在天堂自豪地说“我在这狗X的世界中活过一会,享受了各种味道和感觉,真得很不错”。如果一辈子在寺院,等老去后,回到天堂,是不可能向朋友吹捧的。唐僧取经,81难,我们在世间一样感受一切,无论是苦,还是甜。

   我想说,这就是我们应该接受的劫难,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充满了勇气来解决。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346-1353818.html

上一篇:什么是生命?——乱扯一下生命起源
下一篇:经济真相系列——债务的危害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