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二——“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

已有 4132 次阅读 2009-12-27 07:28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知识, 生态, 武夷山, 哲学家

吕乃基

黑龙江大学哲学教授马天俊:

自认为于哲学不见外的人,对待其他人只有两种姿态:或者悲悯而救世(佛陀、耶稣、马克思),或者蔑视以离群(老子、叔本华、尼采)。总之,在哲学家和普通人间,根本不存在平等和尊重,十分鲜见的和缓之举是居高临下的宽容。

武夷山老师一方面认为,对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学等等)方面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的人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因此可以以“居高临下的宽容”,对待直接从事科研者如过去的同学;另一方面,老师的内心并不愿意取这种姿态。

 

我赞同老师的内心。

前不久,马雷老师刚发表了以锅碗瓢盆比拟知识生产者的文章。正如烧饭吃饭需要各种器具一样,知识的生产需要各种类型的人物。知识生产者如此,知识本身亦然,这就是知识生态。在自然界,万物有其生态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处于相生相克,处于循环之中。最高层的鹰与最底层的细菌之类在循环中并无高下之分。知识生态也是如此,哲学需要从多少知识汲取营养。而且,既然这样,那么在通常情况下(不是绝对的),哲学滞后于其源泉。包括科学在内的所谓低层的知识,正是在与实际生活几乎无缝隙的接触中,在无穷的涨落中,时时处处萌发新的知识,例如分形理论等。如果说哲学可以告诉科学家什么,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科学也可以告诉哲学什么。

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中,对称或平权是核心观点。一般而言,哲学家们更了解西方的种种后现代思潮,拉图尔的思想即可归入其中,尽管他本人并不乐意。问题是,为什么理解后现代的哲学家又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呢?

 

“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

其实,记得老师本人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是“二阶”工作者。“阶数”不同而已,皆“工作者”耳。

 

然而,“二阶”就是二阶,不同于“一阶”。从事数据挖掘者就是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提炼出知识。低阶与高阶之间的意义不同,纯粹的数字无意义,而知识有意义。即使在生态圈,细菌的“后代”不至于为自己“父母”的死亡而悲悯,大象就会。“你们应该为自己进入了science studies领域而感到庆幸,因为你站得更高了。不要笑话他们,要将你们已经认识到的东西讲给他们听,一点一滴渗透给他们”。

再说,所谓诲人不倦,本来就是做人的本分,老师不必介意。

不过,话再说回来,细菌也有值得大象敬畏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不足之处,包括哲学家。于是,在其他场合,便会有其他职业者以同样的姿态过来教诲哲学家。因而,这种感觉本无可厚非,甚或乃人之常情,只是未必为哲学家所独有。

 

于马教授说的“悲悯而救世”,以及所列举的佛陀和耶稣二位,这就未必是哲学家的教诲,而是圣人的宗教情怀了。

 

既诲人不倦又虚怀若谷,彼此平等相待。这就是哲学家,实际上也是所有人,在知识交流中应有的姿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281701.html

上一篇:与武夷山老师商讨的系列文章(序)
下一篇: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

9 武夷山 阎建民 吴飞鹏 周春雷 陈国文 蔣勁松 柏舟 zznwpu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