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我记忆里的中医

已有 1258 次阅读 2021-8-31 23:42 |个人分类:潘学峰论衰老健康|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我的记忆中,至少我的祖父和父亲是以悬壶济世谋生,他们都是人们常说的"医生"。几代的经验积累促使我的父亲有一段时间曾极力希望我能传下去。这符合传统医学世家的"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为此,父亲总是追着我给我口授中医的理论,特别是中医内科的理论,比如《黄帝内经》、《频湖脉诀》、《汤头歌诀》、《经络学说》《难经》、《针灸歌赋选》中的经络腧穴,以及和这些直接有关的针、刺法、按摩法等等。父亲自然是继承了前面的一些独到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他非常擅长脉诊,他曾对我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二十八部脉。而这么长的时间专门研习四诊之中的一种是不可能在中医学院里被允许的。什么事情悟透了就会驾轻就熟,应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再加上上辈的传承及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以至于他的脉诊曾在我的家乡"神"一样的存在着很多年。以至于衍生了许多听上去很神的故事,比如人们常说他的"手指" 如探测器,只要搭在腕上就能洞悉一个人的五脏六腑等,还有他基于此施展的独特制法,比如他曾用鞋底子救活濒死过之人等等。

    这让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对他有了崇拜感,绝得他的医术非常值得敬佩。为此他收了几个徒弟,大多是向他学经络雪针灸。不只如此,这也给我们赢得了别人的好感,比如我弟弟的岳父就曾亲口对我说起他对家父医术的钦佩和与他的儿子接亲的满足。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是极希望我能把这门医术传下去的,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向我"推销"中医。他的这种执着坚持到我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大学后,他也曾透过母亲劝我学医,并借母亲的口对我说如果我选了其他科目就可以不再回来!

    而我也正是对中医的神秘搞到了畏惧,所以越发觉得学医会很难!但又不敢强拗父亲的心愿,就选了生物化学专业,并哄骗父亲说这个学科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因为它所描述的人体代谢及生化反应正是中医所不及的,我还借用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与之有关的故事哄骗父亲,大意是一位科学家去野外考察被毒蛇咬了,不得不截去下肢,之后通过骨骼之间形成化学键重新形成了下肢,而且和原先的无异。父亲于是最终也放弃了对我的"胁迫",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我的选择。而我也便如愿以偿,也正是这种选择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尽管后来发现那所大学的生化科并不强,而且很偏向工业发酵之类的东西,我还是自觉学习了医学院的生化科的全部内容,并在回家之后和父亲讨论临床过程中的生化。

    这吸引了父亲,于是他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生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中医内科的阴阳五行,八纲八法之与生化基础之间的联系。其实,我自己并不懂这些。很多的时候纯粹是为了陪着父亲聊天,同时也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

    这让我在今后的路上出现了跑偏。因为我不是医学院校毕业生,但我却放弃了工业方面的"正事",而自行偏向了医科。这样做的问题是,医学院出来的人基于"鄙视链"并不买我的账,而关于工业生产的生化我又不愿意去做,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我在中国科学院读硕博,虽然分别是分子遗传和生化科,但依然继续伺机转医科。直到后来分子生物学从生化科中独立出来,由于未能进入医科,于是就做起了与疾病的分子基础的勾当。但这也真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选择了模板最厚的地方"钻孔",不容易钻透。

 但青年时期接受的中医知识却一直在起作用,特别是自我保健方面觉得帮了不少忙。当然,基于青年人的好显摆,也曾替一些人提供中医方面的意见,包括我导师发现尿蛋白的时候我告诉他服用什么样的中成药,以及我岳母心衰之际为她开出的药方。这些都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因为他们在中医研究院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得到的治疗完全好我能提供的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医药对这些疾病有治愈的疗效,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

  其实,在我的理解中,中医的脉诊和经络是属于精华的东西,而中药却有很多需要明确的东西。所以我最终理解了父亲曾经的一句话,用中医诊断,用西药治疗,这是一种不错的组合。

这和目前的说法似乎相反,包括"废医存药"、"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 ,乃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等等。据我父亲的理解,中药现代化似乎更能赢得他的赞成,搞清楚中药以及成方的药理,而不是乱服用一气更合理。比如后来对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药理作用的解析,青蒿素对疟疾的杀灭机制的解析等。

  尽管西方并没有"中医中药"(但有按摩推拿,可没有针灸和艾灸和拔罐等等理疗方法),我确实发现国外的许多大学,特别是偏应用的大学的化学系和药学院里有开展着类似工作内容,只是他们不把这称为"中药现代化",而是称为:植物药"的研究。(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1302281.html

上一篇:论起点的重要性
下一篇:我曾经来过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