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科学语言排队,汉语蒙羞

已有 3867 次阅读 2012-6-28 17:54 |个人分类:My Ideas|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汉语, 科学研究, 联合国, 英语国家

 
有一次我们请了一位朋友给大学生们谈科学,希望使同学们获得一些科学研究的认识。其中涉及到了科学语言问题,我的这位朋友似乎不经意间表明“英语是科学语言”这么一个看法,结果我们的一些大学生朋友对此不理解或不满意。汉语如何就不能成为科学语言?
事实上,至少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汉语不大可能一跃而成为“科学语言”。
 
这与中国是不是经济大国,经济强国没有多大关系;也和中国是不是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没有关系。汉语成为科学语言的机会会微乎其微!这和联合国把汉语定位官方语言与否也没有什么关系。
 
汉语为什么成不了科学语言?为什么汉语也无望成为“科学语言”?我初步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 “科学语言”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替换的问题(有一次是从拉丁语被英语替换了),但那是伴随着英语国家在18世纪全面振兴实现的,英语国家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体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已经建成的科学体系不大可能被其他科学体系所替换,从实证科学、实验科学这个传统不大可能被完全的逻辑推理所替换。当然,二、除非中国的“玄学”会在计算机时代蜕变出什么类似“广义相对论”式的科学体系;(牛顿的宇宙观和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我没法估计出有多大。
如果类似的奇迹不能出现,那么英语好像会继续成为“科学语言”....
 
诡异的是,尽管汉语等非科学语言不被看作科学语言,但是如果你的科研成果用汉语这个载体发表了,那却也算是正式发表的科研成果!不可换成英语再发表!这里面的问题是,汉语载体发表的科研成果可能有传播不畅的问题。但我们绝对不可以分别用两种语言发表同一成果,这里面更多地涉及版权问题,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科学属性。
但是,这里面却牵涉了很多科技成果评价的问题。比如英语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引文率可能会好一些;同等科学质量的汉语文章可能会因为传播不畅,引文率会低些。还有,现在似乎也有这么一种观点,英语发表的文章水平高,汉语文章水平低;诸如此类有偏见的认识催生了相应有偏见的考核体系。加上现在事实上没有什么人愿意认认真真地把“科学回归到科学”(需要评估者是本领域的“权威”,在我们这里哪找去?),因此,差不多都是把“文章”当作交换利益的东西了,包括评职称,搞成果鉴定等等都是简单的数一数文章的数量,也不看质量,如果看就看那文章发表在什么impact 的杂志上,这些都已经偏离了科学考核的科学性,均是些明显有偏见的标准...
 
汉语不是科学语言这个现象,使得汉语科学家相对弱势,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们比英语科学家需要付出的更多...如果强势地迫使他们掌握汉语和英语,这有点不大现实!
 
 
但别无选择,汉语学生和学者们就别无选择地学英语了,尽管这很不公平,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科学原罪”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586821.html

上一篇:为什么女人要留长发?
下一篇:Impact factor只能标定一本杂志有多火或多“热闹”

4 李学宽 吕喆 苏德辰 赵大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