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坚定的石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yq721 读博是件快乐的事,因为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

博文

小议“计划”与“变化”

已有 6031 次阅读 2009-6-8 08:03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与人讨论我的生活为何如此充实,我给出的理由是:做计划,善于总结。而往往对方的反应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说我的方法不适宜他。

是一个长者,跟我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对“变化”我有特殊的理解;然则是一个同龄人,经历的世事跟我半斤八两,也谈“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说此人是人云亦云之辈,我也就没有太多心力仔细介绍“做计划”的各种好处——讲了也是白讲,因为这种人不重实践,任何念想都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行动所得。

而我个人是从实践中体悟到确实“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就要看什么样的“变化”了,有些变化在制定计划时多一层思考就能避免,而有时反思计划与变化间的差距,会有很多做人做事的收获;也就是在思考计划与变化的差距时,我自然而然掌握了作总结、每日三省之的习惯。可以这样讲,是因为先有了“做计划”,方有后来的“善于总结”。

以上是个“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

做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如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做计划,相当于为这只船设计一条航道;而变化,则相当于大海变幻莫测的风雨,暴风雨袭来,航船绝大多数情况会偏离航道;有强烈方向意识的人,也就是会做计划的人,一定会静下心来检测船只在航海中的坐标,分析与之前所设定航道的偏离状况,能够回复到原来航道,即尽量回复,如果不行,则重新设定航道,总之能够有特定方向的航行;而没有方向意识的人,变化来了,将自己的航道迷失,也就懒于分析自己目前的航海坐标,或者分析出自己的航海坐标,又以为原来的航道才是达到目标的唯一航道,认定自己此生无法回复原状时,也懒于做出努力复原或重新设定新航道(担心暴风雨又改变了航道)。

套用王志纲先生的比喻,前者踩到西瓜皮上,刚开始滑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距离,但是会立马停止,即使摔疼了,总之被被西瓜皮带向悬崖的好;后者,就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了。

以上是一种大的“计划”与“变化”的表述。人生计划,美其名曰:理想。有大的计划,也要善于朝着这个目标切割出小的计划于发展目标,这就是短期安排与中期规划。

我有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年度计划一般是一个季度回头看一看,检查自己是否偏离航道,或者实在是有新的无可恢复的变化时,则重新审定自己的年度计划。而月度计划根据年度计划而详细化,周计划因循月度计划而更进一步详细化。有了三种计划,日计划的制定与完成就相对较容易了。

遇到大的变化,大不了重新设定。比如,五月的计划,我是在五一节间制定好的;到了五月十日,老师通知有些工作务必要执行,打乱了我原来的计划,为了避免慌乱,我静心思考了一天,制定了一份新的计划;在总结五月的工作时,新旧计划放在眼前,对着每日的工作日志,我找到了很多差距,很多细节上没有注意的地方,积累了新的计划设定、变化应对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对六月的计划做得也就更加认真了,对未来应对各种突发变化的心态也没有那么紧张。一种明显的进步,似乎就是在计划与变化之差距的应对中,清晰地察觉,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写日计划时,我一定会看前日的工作状况;写周计划时,也会先反思上周计划的执行状况;写月度计划,会认真反问周计划的执行,也会从每日工作日志中找当时想到而没有执行的想法;总之,为了做计划,对过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变得必然,每天都在锻炼自己的总结、反省能力,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扎实成长的步伐,我哪里又不能找到货真价实的自信呢?

所以,有时我心里在想,一些没有自信的同龄人,就是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机会体悟到总结的妙处,没有总结也就没有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成长的步伐,没有成长的感觉也就以为日子在一日复一日的过而没有收获,没有扎实的让自己的看得见的收获又哪里来的自信的资本呢?所以,个人以为,没有自信之人,多数都是没有计划,或者是没有坚持着将“做计划”成为日常生活的人。

能够习练好在计划中应对好变化,其实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己风险预估的能力,个人可接受的风险不再是“时空遥远”的风险,而会变成从技术视角和组织视角的风险观。有了较好的风险观,一个知识分子在理想实现过程中,性格缺陷就会不断的被自己改善,于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总之,个人对“计划”与“变化”的体悟,不是来自于他人的书籍,而是货真价实通过实践得来,这让我更加的注意实践的重要;这个过程中,实践积累的经验,正反馈于我的计划制定,应对变化的技巧,让我完全有自信做到“兵来将当,水来土掩”了。最终,我相信,淡定的心态会慢慢被自己贯彻到生命的终止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9417-236855.html

上一篇:选择成熟的路径——感谢周老师的提醒
下一篇:让科学网更有科学氛围——多写有关科学本体的想法为妙

6 武夷山 杨秀海 刘颖彪 迟菲 王立 WeiBin628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