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085乐观的技巧

已有 1658 次阅读 2016-2-7 14:59 |个人分类:已发译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人生哲理, 乐观主义

                       乐观的技巧
                         高金华
   是自强不息还是自寻烦恼,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几乎在人生每一方面,乐观主义者都比悲观主义者生活得好,乐观主义者常常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并从中得到益处,乐观向上的人也不容易患抑郁症和恶性病。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指出:“有证据表明,乐观主义有益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是自我解释挫折的两种思维方式,请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悲观主义者相信坏事由恒久的条件引起(我这次外语考试不及格,是因为我缺乏语言天赋),而好事则决定于偶然的因素(丈夫给我送花,是因为他今天发了一笔小财)。相反,乐观主义者把失败归因于暂时的情况(我考试不及格,是因为我没用功),把好事归功于持久的因素(丈夫给我买花,是因为他爱我)。
   ●如果遇到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悲观主义者会让它弥漫到人生的其他方面。就下岗来说,悲观主义者不仅为失去工作而烦恼,而且开始担心夫妻关系会有麻烦、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乐观主义者不会让一次失败污染他的全部生活,“虽然我一时没有工作,但妻子仍然和我相亲相爱,我的孩子上了光荣榜。”
   ●当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时,悲观主义者往往责怪自己。如果汽车被别人撞瘪了,悲观主义者会责骂自己“愚蠢”地选择了这个停车场。乐观主义者则把这一烦恼归因于意外的损失而寻找新的出路--“下次我要在车少的地方停车。”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乐观主义也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生活技巧。下面介绍的“四步程序”或许有助于我们在人生中积极进取。
   积极思考  假定我们上班迟到了,与其痛骂自己“我总是迟到”,不如使自我评价精确一些。想一想最后一次迟到是在什么时候,是昨天吗?不是,是八星期之前。那次迟到是因为睡懒觉吗?不是,有人把自行车的气门芯拔走了,我不得不耽误时间去修车。
   首先,想象最坏的情景、描绘最好的画面。“我会被解雇?”不可能。也许老板遇到塞车比我来得还晚。接着,预想最可能的情景:当我奔向办公桌时,老板皱起眉头。虽然令人难堪,但也无伤大雅。最后,寻找解救的办法。中午加班,挽回影响;从明天开始提前10分钟上班,以便应付意外的耽搁。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把失败看作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并不是人的性格缺陷。但面对失败我们不该感到无能为力,而应采取新的行动。
   争做强者  假定一位女人不幸离婚了,热心的朋友特意请她参加晚餐聚会,同时邀请了一位与她般配的男人。悲观主义者心里嘀咕,“他不会对我感兴趣的。”那么乐观主义者会怎样做呢?她会穿上朋友们都说使她更漂亮的那套衣服,信心实足地去赴宴。女人满面春风,男人才能一见钟情。
   美国密歇根州霍兰市希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说:“实验表明,想象自己成功的人优胜于预感自己要失败的人。”
   明确目标  美国劳伦斯市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斯奈德认为,充满希望的人生“既需要意志的力量也需要手段的力量--达到自己目标的方法。”我们应当明智地选择这些目标并确认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目标。假如某人的父亲期望他能接管家里的五金商店,而他更喜欢书籍。那么,将来当个图书馆长会令他终生愉快。
   目标应具体。与其经常立志“要当一个大老板”,不如先去做几次小买卖。就获得成功的机会来说,笼统的计划要大大少于具体的打算。为了防止被理想的重负所压倒,我们应当把大目标分解为更小的目标。
   “当你达到每个具体的目标时,”斯奈德说,“你就容易看到进步,你会感到充满活力并为趋于实现的目标而振奋。”
   褒奖自己  我们应当肯定过去的成功,把生活中的好事看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你在假期里拍摄的照片令人赞不绝口,不是因为照像机是为“傻瓜”设计的,而是因为你在采光和构图方面有一定技巧。你组织的野餐会令人流连忘返,不是因为天公作美,而在于你的精心安排和社交能力。
   我们应当庆祝今天的成就。如果我们自己维修了住宅而没有去请木工,不妨买一把工具做纪念。经常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我们就能达到人生无悔的境界。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4期第25~28页。
   原载:《健康博览》1999年第4期第33页。(栏目编辑:郑祖英)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4988.html

上一篇:083信息革命中的美国陆军
下一篇:086寻找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