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神九”新的特点、使命和面临的考验

已有 2959 次阅读 2012-6-15 11:36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特点, 新的, 使命, 考验, 神九

“神九”新的特点、使命和面临的考验

 

1.手控交会对接

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与神八的“自动”不同,将实现“手控”。

 

自动对接是一种程序控制,响应迅速、控制精准,但是,一旦出现策略方案外的情况,自动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人的灵活反应和主观能动性,也给太空中的复杂动作增加了安全系数。 “在处置意外状况的时候,人脑比电脑更可靠。

从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来看,交会对接应该涵盖自动和人工,二者互为备份,缺一不可。只有两种技术都得到验证,才是实现了完整的交会对接。

 

与自动交会对接一样,手控交会对接同样面临风险。高速运动的两个飞行器要通过精准控制实现接触,地面又无法进行一比一的模拟验证。而手控交会对接要求一次成功,一旦发生碰撞造成对接机构受损,就意味着天宫一号无法再次进行对接。

 

对接机构,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复杂的空间机构,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经神八的飞行验证,方案和产品可靠性都能够满足任务要求。神九将进一步验证国产对接机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航天员将第一次驻留天宫

神九飞船驶入太空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将第一次把脚印留在“天宫”。

航天员既是短暂的访客,也是驻留天宫的“主人”。他们将进行天宫与神舟之间的物品转移,还要进行空间医学实验,验证组合体的管理。

 

这个过程的实现,将意味着我们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人实现了把人送入太空的梦想,但当时的飞船还不能算作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神舟八号实现了飞船与在轨运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真正成为运输工具。而神舟九号将通过自动、手动两种交会对接方式,把人送入空间实验室。

 

航天员从神舟九号飞船迈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的喜悦,也面临着风险。

对接之前,两个飞行器轨道舱的压力不同,要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要在对接前调整好压力,保证两舱的压力相同。航天员在打开通往天宫的舱门前,就要先打开舱门上压力平衡机构的阀门,平衡两舱压力差。

 

3.性能更稳定,可靠性更高。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中国航天人以建造成熟的天地往返载人飞船为目标,对载人飞船进行着持续的完善与改进,与前八艘飞船相比,神舟九号性能更稳定,可靠性更高。

 

神舟飞船系列的研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突破和掌握了载人飞行和出舱活动技术,第二阶段研制目标是使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并通过再设计和再优化,使得飞船功能、性能更稳定、更可靠。  

基本技术状态一致的神八、神九、神十,与之前飞船相比,仍为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舱构型,重量与外形尺寸与之前相当,主要变化是配备了交会对接相关设备,如对接机构、交会对接敏感器等。为了进行交会对接,飞船的轨道舱增加了前舱门,航天员可以打开舱门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被称为“改进型”飞船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进行数据管理和控制的计算机功能更强大,太阳能帆板发电效率更高,回收舱进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再设计,以进一步确保航天员返回安全。

 

4.让航天员更安全、更舒适。  

飞船内部的环境设计也更为人性化,更宜人。轨道舱、返回舱为航天员留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内部布局、装饰、标识以及便于航天员使用的助力装置更整齐、更规范。

仪表与照明也进行了改进:以前采用白炽灯照明的飞船,现在改为更省电量、光照水平更好的LED照明灯,光源的布局上也更均匀、更合理。返回舱的仪表既能实时显示图像,还能实现图像与计算机数据的叠加。

所有改进,都是为了让航天员更安全、更舒适。

 

5.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运载神九的是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它有两个专属指标:可靠性0.97和安全性0.997,在我国所有在役火箭型号中是最高的。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可靠性是一个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

评价成功的概率有各种指标,如评价电视机的可靠性要看它连续工作多少小时无故障,即平均无故障时间。火箭的可靠性也类似,它是一个统计值。笼统地说,发射100发火箭成功了97发,发射的成功率就是97%。

这和可靠性的概念有点接近,但不完全一样。

火箭的可靠性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是有效的,比较容易统计,但在较少(小样本)的情况下比较难统计。因此,对于只发射9次且目前没有失败记录的长二F火箭来说,0.97其实是可靠性的设计值。

火箭的可靠性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约束情况下的结果,包括时间计划、经费、国家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目前,国内外火箭的可靠性指标最高都在0.97左右,因为“要想提高一点点可靠性,火箭需要的验证时间、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可能呈指数性增长。

 

至于0.997的安全性指标,它是在火箭出现故障时还能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的条件概率。粗略地说,如果火箭发射1000次失败30次的话,那么要有27次能将航天员救回。

而且,火箭研制人员通过设计、验证为可靠性、安全性提供保证,虽然指标是0.97和0.997,但对他们来说,每次飞行都要求100%,不能因为0.97或0.997而有做不到位的地方。

因为有概率的问题,连续成功的次数越多就会越怕后面出问题。对此,每一发火箭的成败其实和前面怎样没有关系。火箭研制人员要做的,就是借鉴成功经验,保证这一发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就是要尽量降低失败的概率,保证每一发火箭准备好了之后,信心都是百分之百。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582377.html

上一篇:现代科学存在大量必须纠正、创新、发展的重大基本问题。
下一篇:美印媒体分别反映:美对印的“单相思”、激情对阵谨慎

2 吕喆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