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正反统计资料有利有弊:地下核试验防止强烈地震?

已有 2070 次阅读 2015-7-26 10:20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马德雷周期, 能量释放, 地下核试验, 激发大震

正反统计资料有利有弊:地下核试验防止强烈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一、俄媒:地下核试验防止强烈地震?

 

2015725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自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积极开展地下核武器试验,这期间世界没有发生过里氏8级以上强烈地震。

俄罗斯核研究联合学院周报《杜布纳》刊出一篇文章,题为"有趣的巧合……抑或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几名作者在分析《物理学成就》科研杂志一篇短小文章的基础上得出了上述结论。文中包含有两个图表:a)以里氏级别表示的苏美两国在1957年至1992年间每年的地下核爆炸总能量;b)1900年至2008年间发生的里氏8.3级以上强震。


  图1 1900年至2008年间发生的里氏8.3级以上强震与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地下核试验

 

以上所列图表中的信息摘自地下核爆炸和强烈地震官方公共数据库。《杜布纳》周报推测,在美国和俄国开展核试验期间没有发生大型地震不是巧合。如果利用人工核爆炸让地球"不时悄悄抖动一下",那么构造板之间以自然方式累积的内部压力就可得到消除。结果发生大规模地震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为地震所必需的极大弹能储备已经不存在。

几名作者写到,如果稍稍幻想一下,那么完全可以得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那就是如果继续开展地下核试验,那么诸如日本福岛地震或海地地震造成的可怕牺牲和诸多破坏本可避免。

http://mt.sohu.com/20150725/n417505573.shtml

http://sputniknews.cn/russia/20150725/1015669248.html#ixzz3gwjBSucC

http://sputniknews.cn/russia/20150725/1015669248.html#ixzz3gwgm3ThD

http://www.leenke.com/show-88-153794-1.html

http://sputniknews.cn/russia/20150725/1015669248.html

真实详细的对比表明,苏美两国在1957年至1992年间每年的地下核爆炸总能量与全球8.3级以上地震缺失并非完全一一对应。这期间,1957-1965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1966-1990年全球没有发生过里氏8.3级以上强烈地震。

这表明利用人工核爆炸使构造板之间以自然方式累积的内部压力得到消除,其作用会滞后8年左右。

另一种解释是,1957-1965年的人工核爆炸是激发1957-1965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此期间,全球发生了5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其中包括1960-05-22     智利9.5级最大地震。

 

二、19985月印巴11次地下核试验与印尼大地震的关系

 

1998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短短的20天内共进行11次地下核试验,而2000年以后,全球8级以上地震频繁发生,利用人工核爆炸让地球"不时悄悄抖动一下",并没有使构造板之间以自然方式累积的内部压力得到消除。

这一统计结果否定了刚刚建立的假设:利用人工核爆炸使构造板之间以自然方式累积的内部压力得到消除,其作用会滞后8年左右。

 

19985月印度.五次地下核试验

1998511下午345分钟(当地时间),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兰沙漠地区进行了三次地下核试验。这三次地下核试验分别是:一个核裂变装置,一个低能量装置和一个热核装置,所测得的核当量威力与预测相符。测量表明,没有放射性释放入大气。据印度报道,印度这次核试验的总威力相当于52千吨TNT炸药,1945年日本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要大一倍多。当地的地震站于当地时间下午347分零7秒记录到震力,图表因连续进行多次试验而呈现复杂的波浪图案。据英国科学家称,三次地下核试验的强度为里氏四点七级。这三次核试验表明,印度显示了制造氢弹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制造氢弹的技术。

513下午1221(当地时间),印度又在同地进行了两次威力与前三次核试验一样的地下核试验,其目的在于取得额外数据,以改进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和获得进行亚临界试验的能力。

 

19985月巴基斯坦六次地下核试验

1998528巴基斯坦当地时间1530,巴基斯坦在与阿富汗接境的俾路支省首府奎达西南部的贾吉地区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据澳大利亚地质勘测组织报道,核爆引起的地震强度相当于里氏5级。每次核爆的威力在0.52万吨TNT之间。

巴基斯坦证实,530格林威治时间810分巴基斯坦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巴基斯坦外交秘书艾哈迈德在记者会上宣布,它已完成了这一轮核试验。第六次核试验是在前五次同一地区进行的,据巴核武器的设计师卡迪尔说,这次核试验的威力为1.8万吨TNT,采用铀作裂变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证实了巴基斯坦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但威力只有0.2万吨TNT。巴基斯坦还说,528进行的核试验中,只有一次是加强的裂变装置,其它都是裂变装置,没有氢聚变装置。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特大地震周期

 

规律和实践证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集中爆发时期,2000-2018年特大地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我们在2006年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1不仅给出了地下核试验对地震的影响,也给出了拉马德雷现象对特大地震的影响:190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8.3级以上地震高发时期,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1925-1944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间歇时期,特别是1926-1933年的全球8.3级以上地震间歇时期。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1947-1965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高发时期,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1977-1999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间歇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00-2015年全球8.3级以上地震高发时期,

事实上,1900年以来,全球存在两大8.3级以上地震间歇期:1925-1933年和1966-1993年。前者不能用人工地下核试验来解释。

 

1 190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表(按时间顺序排列)

 

震级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18  1920-12-16  中国海原        8.5(后补)

12   1922-11-11     智利       8.5

1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1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9.0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    1960-05-22     智利               9.5

15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9.2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6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7    2010-02-27     智利               8.8

5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后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140.html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见表2)。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2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0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我在2012830指出,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311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活跃表明中国进入强震活跃期。根据历史数据,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也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我们在2006年和2008年相继指出,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活跃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201020112012年连续发生38.5级以上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2013-2018年还将有特大地震来证实我们的预测。

2015-2018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2018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时期,因而也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交替时期一一对应: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1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50-1964年发生7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4次;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4-2012年发生6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2次;

特大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2018年。其中,2015-2016年和2018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为强拉尼娜年。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并将继续上升200。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洋壳均衡下降了43(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四、结论

 

地下核试验对地震的影响是双向的,可以激发特大地震的集中发生,也可以释放地下能量积累,减少特大地震的发生次数。前者是短期效应,后者是长期效应。

特大地震存在拉马德雷周期: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间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高发,特别是在拉马德雷冷位相钱17年集中发生。

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主因,19985月印巴11次地下核试验可能是激发因素。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是频临印度洋的邻国,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发生9.1级地震绝非偶然。在2004-2012年之中,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4次发生8.5级以上地震。这在全球地震历史上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实验:如果继续开展地下核试验,那么诸如日本福岛地震或海地地震造成的可怕牺牲和诸多破坏可能被避免,也可能被激发。

《杜布纳》周报推测只注意到有利的一面,忽略了有害的一面,应该全面研究其利害。

 

我们的结论是: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后10年和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的前20年进行地下核试验比较安全,躲避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高潮期,避免激发特大地震的发生,通过小震释放地下能量,达到减少特大地震发生次数的效果。

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的后10年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进行地下核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恰逢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高潮期,可激发特大地震的发生,造成类似2004-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悲惨结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4): 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 21(3): 1023-1027.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24(3): 287.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111-114, 146-158.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9]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908348.html

上一篇:新西兰B型和H3N2流感病例急剧上升:2015年危险期
下一篇:地下核试验:防止强烈地震还是激发强烈地震?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