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导师与研究生的三种关系 精选

已有 8962 次阅读 2007-8-9 01:48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导师与研究生是当前谈论的热点话题。而评论最多的,是一些导师“滥招、不导以及自身业务水平不精”。比如,科学网借助一个在读博士生的文章,正在呼吁“导师们,请好好导学生”。导师真的不导了吗?还是研究生不知道自己被导?为什么我的导师同事们,却在感叹现在的研究生不能安心于学术?或许导师们也会呼吁“研究生们,请好好研究”!问题出在哪里?导师群体中“滥招、不导以及自身业务水平不精”的行为被媒体放大了吗?

一、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

回答这些问题前应当先弄清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而理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先明白研究生与大学本科生之间的区别。

大学教育是将“旧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旧知识”大多已经写进了教材,虽然有些内容可能会被修改甚至推翻,但99%以上的内容历经考验,而大学生能够学会这些“旧知识”并灵活运用就是优秀的。大学教育强调的创新往往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95%以上的大学实验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指导教师熟悉每一步的操作,实验结果完全已知,而教师正是通过结果来判断实验是否成功。这些“重复性的”工作是大学生为了实践检验所学知识而开展的“实验”。

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一些更加专业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往往写进了专业性的教材中,可能仍具有一定的争议。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掌握“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存在于刚刚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其结论尚须进一步验证。导师综合“旧知识”和“新知识”做出一些科学假设,研究生的任务是做一些“试验”来检验这些假设正确与否。这就是“假设驱动”的科学研究。研究生所做的工作大多是“探索性”的,导师并不知道实验结果,检验试验是否成功往往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设计其他试验。这些“探索性”的工作是经过缜密的推理和试验证明后写成论文发表,为科学增添了“更新的知识”。当然,这些“更新的知识”会变成“新知识”供其他研究生阅读,经过其他同行独立证明后会变成“旧知识”写进教材,供大学生学习。

简而言之,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的“旧知识”(上课)和了解“新知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试验去验证导师的科学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 出人意料的是,我发现许多研究生并不明白这一点,正如中国的教授大多不明白博士后与博士生之间的区别。

二、导师与研究生的三种关系

结合上述分析,探讨一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

导师和研究生当然首先是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生涯的延续,研究生扮演这一角色非常轻松。通过课堂学到一些比大学阶段更加专业的“旧知识”,并轻松地通过考试。在导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的具体指导下,做一些试验,再把结果汇报给导师,期待导师的评价。这些与大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地相似。

2、同事关系

前文说过,研究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导师检验某一科学假设是否正确。而这一过程,研究生可以并应当发挥主动性。比如,在了解“新知识”这一点上,导师往往要指导多名研究生以及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等,阅读文献的时间被挤占,可能不如研究生读得多,读得及时。再比如,提出科学假设和设计试验证明都是创造性的过程,课题开始的前期基本上是由导师来完成的,但随着课题的进展,优秀的研究生往往自己学会提出假设并试图证明。

如果从这一层面上看导师和研究生,将发现他们是同事关系,各有所长。年轻的研究生经验不足,但思维敏锐而且精力充沛;导师受杂务烦扰而且或多或少有些守旧(可能是“旧知识”掌握太多的缘故),但稳重而且经验丰富。

3、雇佣关系

这是被媒体和研究生批评最多的关系。导师从国家、地方政府或企业中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让研究生帮助其完成这些科研任务,并且利用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放补贴。研究生将科研成果汇报给导师,导师再将这些成果汇报给基金主管部门。研究生可能会犯嘀咕,前面不是强调研究生协助导师证明其科学假设吗?怎么现在又成了帮助导师完成科研任务?是的,科研任务是科学假设的具体化,科研经费是科学假设的货币化。

从这一层次上看,导师和研究生是特殊的雇佣关系。特别是研究生帮助导师完成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时,雇佣关系尤其明显。由于研究生在完成这一工作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得学位。所以,此时的研究生更象是一个学徒工。

三、究竟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是以上三种关系的复合体。首先要看导师的指导风格,有些导师管得较严,管得较细,强调“言传身教”,显然“师生关系”和“雇佣关系”的成分要多一些;有些导师鼓励研究生的自主性,“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要多一些。

表面上来看,究竟什么关系是由导师的风格决定的。但即使导师把研究生当同事一样来尊重,鼓励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研究生却始终把自己当学生和雇工,“同事关系”就是空谈。相反,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可以让自己摆脱“雇员”身份,淡化“学生”地位,赢得尊重,成为“同事”。也许我比较幸运,我的博士生导师韩召军教授已指导出两名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记得我还是博士研究生时,他就对我说过,“博士生要在某些方面超过导师”,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李衍达院士曾有一次对我说,“有个问题我要请教你一下”,把我吓了一跳。

四、双赢的结局

读书近廿载,研究生究竟仍只是学生,还是亦为同事或雇员,是导师群体应该考虑的。当成学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没有创意的。也许中国的老师很难放下“师道尊严”,其实研究生能够具有独到的见解,才是真正的师道。

听说研究生有很多苦恼,我不太理解(我自己读研究生时没有时间去苦恼)。研究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所求,“师生关系”尚且要被打破,更不要期待导师进行“保姆式的指导”。“润物细无声”,表面上的“不导”可能是想留给研究生更为广阔的天空。

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上,我们应当认同各种形式的“导”,所谓不拘一格育人才。不要回避导师群体面临的压力和研究生的无助,懂得如何导与被导,实现双赢,才是真正的话题。

最后,我突然想到“国际接轨”。以我个人的观点,美国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更象是“雇佣关系”,我们不喜欢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9-5751.html

上一篇:研究生待遇问题不能归咎于导师和学校
下一篇:生态灭“虱”仍是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