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gj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zgjlu

博文

再次缅怀我的导师潘守甫先生 精选

已有 6669 次阅读 2018-2-21 08:04 |个人分类:缅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三年前,潘老师离开了我们。而他的美德,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却留在了人间,一直影响着我们。缅怀导师潘守甫先生,也是在将他老人家作为一面可映射我们自己的镜子,并因此为真正的无神论者,汇聚出精神动力的源泉。

潘老师作为坚定的爱国者,科研生涯,大部分精力献给了各个时期的国家需求研究。即使到了退休之后,也一直在关注着国家需求动向。我偶尔会把从大众媒体上了解到的最新进展,兴奋地讲给他听。潘老师却经常会让我惊讶的讲述出相关事物的来龙去脉,包括相关的物理原理,乃至讲到数值计算内容。多年中,潘老师讲给我较多的,是“两弹一星”的故事。尤其,朱光亚先生在决策时候的关键作用,彭桓武先生在国家需求理论设计方面的重要贡献等,印象尤其深刻。潘老师不厌其烦的多次对我讲了相关误差效应的例子,让我终于体会到,很大程度上,做物理其实就是在做误差。准确,并不是一个科学论述中定量意义上的物理词汇,而一个可靠的研究,只有精确,才是定量科学的归宿。潘老师还以钱学森先生归国后,发展的工程控制论作为例证,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面对一个系统工程,误差控制才是实现正常运行的关键。

潘老师还用他与朱光亚先生的一段对话,来启发我们对物理本质的认识。他曾对朱光亚先生说:“朱老师,我现在发现,物理做的不好,其实是普通物理没学好”,朱光亚先生却表示说:“**,这说明,你的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潘老师用这段轶事,来说明物理模型的重要性。我们做原子层次研究的,即使是面对未来的量子力学二次变革,也是必然要有清晰的模型图像才行。更何况,我们还要面对大量的应用导向性综合问题,只有建立合理适度的模型,才能更为有效的把握规律。潘老师对我多方面开展的物理模型训练,促使我养成了结合唯象来模型化的思维习惯。也使得我和组内学生们没怎么费力,就接受了诸如自旋极化、超原子、离域等概念,并由此找到了自己可以走、可以长期努力的科研方向。

还记得,我读到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潘老师买了一本书给我。那里面的一幅点群演化逻辑关系图,让我印象深刻。从那时起,用群论来辅助分子体系结构特性研究,就一直为我们所使用。到后来,将点群应用到超原子团簇特性分析上,尤其是高角动量超原子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上。也包括,我们进一步推广到基于群论思想来判断分子内分子间反应过程中轨道电荷转移特性的研究中。让我非常感慨,每每到了可能需要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潘老师就仿佛早就准备好了一样,让我及时的获得“补给”。按照现在的一些观点,我的研究工作可谓曾经做得很“乱”,因为涉及到了多个不同侧重方面的内容。而潘老师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透彻深刻的基础上,尽量扩展一些,再扩展一些。潘老师是希望我能更加丰富起来,因为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未来的广度。在潘老师的鼓励支持下,我也更多和我校化学、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以及物理学不同方向的研究者们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并将这种工作热情和方式,一直保持到现在,甚至还进一步再发展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导向的不同领域。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万物之理”的物理,只要把握住了定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科学的不可或缺方面,就能“闪光”。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潘老师自觉年纪已经很大,认为再作负责人申请国家级项目是不利于年轻人尽快成长的,而这里的年轻人,绝不仅指我,也指的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年轻人们。他也将自己负责的所有项目卡都拿给了我,让我来管理组内开支。那时候,我们所有的经费加起来,也不到10万元。但,这也没阻挡我们完成必要的科研内容。在潘老师的鼓励下,我在2004年留校任教之后,以教师身份申请了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很有新意的可谓是新概念的与国家需求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而后,又在2005年拿到了吉林大学首届研究生创新基金。这样,我们的经费就有近20万元了。我想,我也是为数不多的,博士毕业答辩相关费用,是用所负责的科研项目经费来完成的。现在每每回想,都感慨颇多。我也经常在组会上,和全组学生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宝贵的经历。潘老师用他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进一步历练了我。

2009年,我博士后结束返回吉林大学。那时,正赶上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怎么讲呢?一句话就是,科研经费从没那样显得重要,甚至都被当成了科研成果,而且甚至是理论实验一刀切,甚至都能。潘老师虽退休已久,他仍然从历史的角度、从体制等方面明确指出这里面出了问题,更对还显稚嫩的包括我在内轻人的未来满是担忧。还好,经过了历练的我,已经足够习惯于过苦日子。花了1万元启动经费,买了三个机箱,装了Linux就算有了计算资源了,大规模量子计算是不行了,但那时已经掌握了参数化的经验或半经验方法,这也是那段时期的研究多为分子间作用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方面的重要原因。也因此方面的研究,培养出了我们专业方向第一个吉林省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而,更深刻的来讲,之所以我对经验方法感兴趣,是因为潘老师希望我能在原子层次上,进行生物分子功能方面的全原子模拟研究甚至是发展相关新的物理模型方法。恩师的话,从未敢忘。也因此,我将我们组的研究方向,定名为:复杂分子系统中的相互作用。而如今,已经逐渐建设成熟了自旋极化超原子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理论,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子关联理论,两个子方向。到现在,也已经培养出了包括我专业的首个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个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内的10人次吉林省或吉林大学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潘老师,是一个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明辨大势的人。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在那个年代,他仍然坚持真理,乐观的面对各种迫害。而平反之后,对那些曾经的迫害施加者,也能做到“一笑泯恩仇”。其人格气魄,非一般人能比。他经常用各种亲身经历教育我们,不懂历史,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不要乱发表意见。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找准自身定位,才能理解未来趋势。作为学生,我经常在与潘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顺便聊聊国际形势。尤其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底发生的东欧局势动荡时期,潘老师作为对东欧历史了解颇多的人,明确告诉了我俄罗斯的底线立场。而那时期,从2013年底到2014年春,很多的时事评论分析都与潘老师的观点不同。但,随后的走向却印证了潘老师的见解,普京不会放弃那片历史上用鲜血解放的地方。我在2015年秋季,在向研究生们讲授《原子结构与光谱》的课堂休息时,对学生们提到这个故事。那时,我是自豪的。

我与潘老师,包括师母杨老师有一个共同最开心的事情,那就是教师节的时候,组内全体一起去潘老师家。“浩浩荡荡”,真的就是过节日了!两位老师,会仔细地把组内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下来,每位同学都会收到老两口的鼓励!即使是在潘老师逝世之后,即使是我因公出差无法返回长春的情况下,组内全体学生都记得这个节日必须做的事情!让我非常欣慰的,学生们也已建立了强烈的归属感,并将其体现在平日的一点一滴努力中,乃至毕业论文里。

2014年,潘老师多次住院,那时,组内全体男同学排班协助护理,女同学负责其它方面的事情。每位去医院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潘老师聊上一阵子。潘老师总会慈爱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而后,当我与潘老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潘老师会根据他多年的经验阅历,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我最敬爱的导师,即使在病榻之上,也丝毫未放松对我的要求和培养。对于潘老师的病情,潘哥早已告诉了我,而我们也在一起“瞒”着潘老师以及杨老师。其实,我的体会,我与潘老师是早已心照不宣了。从在医院的日常检查内容,以及输液的方式,以及从发达的现代资讯等方面,潘老师不会不理解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不奢求物质的无神论者,早就看得开了这一切。

而我们活着,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对自己所爱以及爱自己的生命们的责任!无论是呵护成长的责任,还是让其快乐的责任。这种责任,自古就体现在了华夏文明人文精神典籍里:《孟子·滕文公下》,《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责任,也集中体现在了我最敬爱导师的生命里

2015220日夜,刚过了大年三十,整个理化楼极为安静。还记得,当21日凌晨,含着泪写完缅怀潘老师的纪念文章,正值漫天飞雪浸润大地。清晨,我们在友谊会馆门前集合,乘车去送别的时候,雪停了,到处都显得皑皑肃穆。潘老师的老同学们、同事们来了,潘老师的以及我的学生们,也来了,。那时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我的印象中,最想听的,都是谭维维演唱的《乌兰巴托的夜》的旋律。潘老师带着我在无际广袤的科学与人生大千世界畅游驰骋,当我收获满满,静下来,天空中存留的都是对恩师无尽的思念!

相比于那年2月的大雪,到现在回想起来,那年里之后仿佛一直阳光普照大地。时间到了20159月,在学校的直接支持下,潘老师的上千册图书正式捐献并加入吉林大学图书馆的学者书架,尤其可贵的是,保留了其体系的完整性。潘老师的授课笔记、理论工作原稿等,也都妥善保存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三年中,虽然潘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组的习惯未变。2018年的春节前夕,再次去探望了杨老师。她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儿女们都非常孝顺,一家人其乐融融。

三年过去了,我自感潘老师从未离开,亦更加觉得,人的生命只有通过其精神品格,才能真的永存!而潘老师,早就看透了这一切。这也是作为学生的我,更加从潘老师的精神世界感悟到学习到的,也应该是做人存在于世最为宝贵的部分。感谢我的恩师,在我生命的关键成长阶段塑造了我。从2000年开始,潘老师就已永远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了。如今,国家的科研导向,正在更加良性的发展,作为有幸参与到其中贡献绵薄之力的我,谨记潘老师的教诲,亦把此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原子层次的研究,将因为有了应用导向,而更加全面的进步。

三年后的220日夜,又是刚过了大年三十不久,整个理化楼依然安静。那首仍然十分喜欢的歌的旋律与其它所有喜欢的歌的旋律一起,作为人文世界的一部分,其作用只会让人们更加充满了爱的力量。221号凌晨,外面没有再下雪。明天,又要出发了,去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而努力!

永远缅怀您,我尊敬的导师潘守甫先生!

                                   

                                         学生王志刚于2018221日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5944-1100550.html

上一篇:我印象中的导师潘守甫教授
下一篇:老人和孩童的问题,是智慧文明可良性发展的根本问题

12 冯大诚 黄永义 李东风 原梅妮 武夷山 吕喆 吴斌 王伟周 郑永军 吴嗣泽 shenlu zjzhaokeqin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