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十年光阴付东流

已有 3706 次阅读 2007-11-17 10:10 |个人分类:科苑记事|关键词:学者

十年光阴付东流

 

十年光阴付东流,

忍辱负重费绸缪。

他年沽得性烈酒,

与君同销万古愁。

 

四句顺口溜,称不得诗,好诗更不是,“梨花体”也不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树木无情,十年好过。人间虽有道,十年煎熬怎开销?

 

昨天博文提到一个姓王的“此公”,今天这个也姓王,可是脾气禀性截然不同。

因他自上个世纪开始,做过十余年的工程师,简称为王工。

 

王工,中原人士,属龙? 1980年参军并且读工科院校。

王工性情豪爽,某部喝酒比赛民间组织“红五星”成员之一,半斤不倒,一斤不醉,再来一斤无所谓。不够解气,啤酒红酒漱口水。这的确有些夸张,不过此人却是海量。更因操作能力超强,不仅多次在技术比赛中拔得头筹,还是一把带兵好手。故此,深得单位领导偏爱。在同期毕业的同学中属于佼佼者,接二连三,受到破格提拔,担任中队长、工程师以及队长都是最早的。

 

可是,花无百日好,人难百年红。29岁那年,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赏识王工的领导调往别处任职。那些早就对王工(也是队长)万分嫉妒的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们渴望有机会下手,盼望找王工的一些破绽,把他拿下。

 

“天赐良机啊!”一个热情高涨的家伙这样感叹。

两年后,一个机会终于出现了。

 

在东南沿海省份,30岁的王工率领一队人马,参加了多个测绘部队参加的工程会战。工程是199211月立项的,故简称为“9211工程。”由于作业人员数量不足,就从一些单位抽调到了作业队里,加强的人组成了一个中队。问题就出在一个配属的中队里。那个中队的负责人原任排长DD在作业中遭遇过野猪的袭击,初次品尝长期外业的“甜头”。D对测绘技术不算精通,执行作业规范很不严格。当时的要求是:在选定的地点,埋设70厘米(?)见方,120厘米长的混凝土,构造所谓标石。总部验收人员,抽查了这个中队埋设的标石,结果全部不合格。验收负责人决定,改抽查为全查,结果还是全部不合格。

因此,其他中队的标石也都增加了抽查比例,也发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

处理的结果是:D中队的标石全部重新埋设,尺寸欠缺的其他中队的标石进行加固处理。操作方法即是,在标石的侧面开挖,填充混凝土,其用料为标石的数倍。

此后,为了纠正任务中的问题,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

8个月的任务结束后,中队长们多受表彰。队领导也有所调整。一丑,即使是临时下属的丑,也可以遮挡百俊。总结时,王工被免去了队长职务,名义上是去业务部门任副团职参谋,实际上坐在资料室干工程师的事情。他以前的搭档——教导员升任政治处主任,两年后转业走了。

资料室主任是他的同班同学,研究生毕业。但是,行政级别,王是副团,同学是正营,对照鲜明。而且,同学的级别调整,比正常的晚了一年。据说原因是,文书起草人员把他忘记了。类似的事情也有,比如一个中尉调整为上尉时,下发的命令却是:某某某同志由上尉调整为少校。后者的错误纠正了,当事人却得到了“少校”的雅号。

 

王工打算转业了,可是没有如愿。据说,颇为爱惜人才的领导批示到,才30出头,就任副团好几年了,这样的人才不能走。恐怕,不愿意王工离开,不是一个人的心愿。他们,宁愿欣赏王工的不是其才能,而是其不得志的状态。王工是否短期内就打消了离开的念头,无法推测。可以断定的是,王工在工程师的岗位上依然出色。他和同同班同学一样,也写起了专业论文,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了。这样,又有人眼红了。

 

2000年,同学转业了。有人推测王工可以接任,结果不是。他被“归队”到了业务机关。原先的业务办公室,已经升格为业务处。处长升迁为副大队长后,又有人预料,王工(参谋)要接班了,结果仍然不是。此前,让贤的总工以为接替自己的可以是王工,当然也不是,是一个机关下来的处长。存在的事情,就是以它们的存在显示其合理性。

 

十年光阴,说时容易过时难。王工的称呼中间,终于添加了那个“总字”,这与他提出转业,相隔整整十年。真是迟到的重用!十年以后,他对那个所谓的位置已经“就那么回事”了吧。

 

也许,古人的话有道理,梅花香自苦寒来。

也许,今人的说法有原由,事实中蕴涵了真理。

换句话说,数据中蕴涵了理论或者观点。就看数据的拥有者如何解释,如何自圆其说了。同样的事情、人员或者艺术品,角度不同看法也就迥异。

 

王工的经历,耐人寻味。面对挫折、打击或者歧视,是选择离开,还是积极应对?

 

其实,和古人一样,有些遭遇罢免、流放的思想家、学者、文人,后来都成了“流芳”的文化符号。比如海瑞,比如王阳明,比如苏东坡。那些流放他们的当权者,值得表彰,他们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他们,以变异的形式把来自京都的文化使者,安置在偏僻、荒蛮的文化沙漠里。后来的文化研究者,惊奇地发现,那些沙漠,出现了文化绿洲。遭遇流放者,以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他们超强的文化开拓精神,在沙漠中培育了文化、思想之花。也正是由于流放、罢免的良好思考机遇,文化拓荒者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水平,有了大的跨越。并且,以那些流放地为中心,传播开去。善良的人们同情那些遭遇了挫折、忧伤、以及不公正待遇的人,记得他为人们做的好事情,或者说的话。关于他们的传说,不胜枚举。塞翁失马,安只非福?远离或者处于旋涡中心,熟优熟劣?

世事蹉跎,总被流光误。十多年以后,当年的记忆或者印象,还会涌现出来,好象潮水一样,也许,会送来几枚漂亮贝壳?也许,只是将时光的流沙淘洗?

真所谓:

守仁开悟困龙场,理学新枝正源头。

东坡椽笔书儋州,“八家”名文添锦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1192.html

上一篇:20亩地一座楼
下一篇:栖芳楼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