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m20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m2002

博文

人类的流感病毒究竟来自何处?

已有 10679 次阅读 2013-4-23 18: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流感, 病毒

据越演越烈的媒体报道,因为发现H7N9禽流感患者,内地与香港卫生行政部门均发布消息展开预防工作,上海与香港打开三级预防措施,加上一些地区络绎增加的病例报告,流感病毒在媒体上与事实上又一次冲击人类。在经历SARS的危机之后,人们对病毒的警觉性大大提高,但在事实与预言之间有所迷茫!专家明确表态H7N9禽流感病毒尚无证据可在人际传播,也无禽类流感流行的动向,那全方位地隔离禽流感病人和发热患者,一些地区关闭活禽市场和扑杀禽鸟作无害化处理根据何在呢?在禽鸟中发现H7N9能否表明其在流行?人类的流感病毒究竟来自何处,禽类中的H7N9又来自何处呢?流感病毒专家们一次次预告超级流感可能光临,却并不科普流感病毒的来龙去脉,流感未流行时病毒在何处藏身;与人关系如此密切的猪鸡等家畜都成了危险物种,不由更让人深思。近百年来的流感临床史表明流感病毒的流行很有规律,为什么会离开原先规律,变得如此琢磨不定。然而过去几年甲流感预防经验告诉人们,我们多次防卫过当。在当前北半球天气逐步转暖,大规模流感流行季节即将过去,候鸟向荒芜人烟的大漠迁移,也没禽类瘟病流行的报道,我们是否又在进入一次防卫过当的轮回呢。

SARS流行,病毒病源由香港学者发现鉴定以来,香港有关专家引领了世界流感病毒防治的潮流,年年预告流感新病毒的来临,这次在没有禽类因流感成批发病的报告,也无禽流感病毒发展为人际传播的迹象,仅仅是重症呼吸道炎症病人中发现H7N9的散发个案,毫无流感流行的证据链,是否有必要杀鸡杀鸭、封闭活禽市场,用测温隔离方法动员全民参与预防呢?专家说“现在是控制H7N9的最后“黄金点”,应该从何处去寻找这个“黄金点”呢!流感是常见病,是否已进入需要常年预防的时期。

人类流行的流感病毒来自人类自身

从媒体文字分析,有些专家始终比较认同感染人类的病毒是从其它物种传染而来的,所以推测SARS病毒是从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没有得到证实。)流感病毒是从猪、狗、禽类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物种来的;因此每次流感发生时终是从家畜身上寻找源头。前几年香港曾扑杀几十万只鸡,以防止人类禽流感爆发,然而此措施并没有在更广泛地区铺开,似乎没有成为“共识”。最近华东部分地区开始杀鸡与鸽子以预防H7N9禽流感,还没有扩散成全国性举措,是否要普及可能成为一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心中的纠结。经香港病毒专家“实验室证实”的流感病毒杂交(基因重组)现象,是否会在自然界中发生?猪这个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搅拌碗”究竟会搅拌出什么样的病毒?专家忧心忡忡的H7N9禽人杂交流感病毒究竟会不会出现?那怕是万分之一可能性,也可使我们下决心去消灭家禽。但我们回过头来思维,人类与猪、狗、鸡的交往历史悠久,为什么以前从没出现这样的超级杂交流感病毒,今后可能出现呢?或者根本不会出现!这种追索人类流感病毒的思维是否可靠呢?

从广义上说自然界处处有病毒,但狭义上对每一种病毒来说,分布却极其有限,因为病毒是寄生物种,必须跟随其宿主生存与分布,离开宿主病毒与沙粒一般,没有生命的迹象。每一种病毒要延续必须有其长期宿主,这是病毒与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失去长期宿主的病毒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只能在具体的病毒宿主身上发现病毒、研究病毒,如我们从鸟类的样本中寻找禽流感病毒,从人咽部擦拭棒上检查人流感病毒,从乙肝病人的肝脏和血样中研究乙肝病毒;有一些前卫的病毒学家深入到非洲原始森林的猿类身上寻找可能攻击人类的新病毒,而并不到海洋的鱼类中去寻找。因为病毒有很严格的亲物种亲细胞特征,有明确的长期宿主。人类不需要害怕植物病毒或鱼类病毒对人类的攻击,生食蔬菜与鱼类也不需要预防其寄生病毒对人类的危害。进而即使以人类为宿主的病毒,流感病毒入侵的是呼吸道上皮细胞,疱疹病毒感染皮肤或粘膜的上皮细胞;乙肝病毒入血可扩散至全身,但除肝细胞外并不入侵其它体细胞;极其险恶引发全身与重要脏器出血性损害的汉坦病毒,其波及的组织貌似广泛,也仅仅是入侵血管内皮细胞。所以作为一个自然界的基础物种,处处有病毒,而对于一种具体病毒,分布很狭窄,仅限于自然界的某一物种或某一种组织细胞。因此在鸡瘟(鸡流感)流行时,并不伴随人流感流行,人流感流行时并不发生随行的鸡(鸟)、狗、猪一起感冒咳嗽。各种不同物种的流感病毒虽属于同一家族,起于同源,但各有其主,没有同一株病毒同时流行于两种不同的物种,正确地判断病毒的来源,才能有效阻止某种病毒的扩散。

人流感病毒由呼吸道传播,病毒携带者分泌的病毒可随空气飞沫迅速蔓延,入侵周围人群呼吸道上皮细胞,流行时发病率可达20-50%,甚至80%。感染后机体产生对病毒膜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由于病毒的膜蛋白不可避免地会转移到感染细胞的膜上,因此免疫反应可通过这些膜蛋白攻击感染细胞,造成呼吸道上皮组织损伤,产生流感疾病现象与过程,这是流感发病主要的病理机制。特异性免疫的产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机体被感染后有个潜伏期,这段时期是病毒自由发展随意扩散的最佳时期,而此时被感染者因不知情继续与人群接触而使传染扩散,以“发烧”为标准的隔离方法恰恰把这部分最主要的传染源放过去了。抗病毒膜蛋白免疫在导致呼吸道上皮组织损伤同时,清除感染细胞、中和病毒、抑制病毒扩散,使感染得到控制,症状缓解,病期一般不超过一至二周。感染后机体获得免疫力,可以抵抗相同病毒的再次入侵,但这并不意味病毒完全从人体清除,因为免疫反应并不能进入细胞清除病毒,一些病毒可以隐匿的方式残留在一些细胞内,但在免疫压力下难以扩散,这些被免疫反应局限的残留病毒可少量复制,刺激机体长期维持免疫张力,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就是有一些病毒(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等)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的根本机制。

然而病毒有变异的自然特性,在流感病毒上表现非常典型,流感病毒的H和N蛋白是病毒的膜蛋白,也是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靶抗原,当体内残留的病毒因变异使这两种蛋白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可使病毒从已有的免疫压力下逃逸,此时病毒将再次增殖发展,相当于发生一株新的流感病毒,携带这株病毒的个体就成为新病毒的传染源,周围人群因对新病毒缺乏免疫力而普遍易感,诱发一次新的流感流行。因此新流感病毒不是突兀其来无中生有的,是残留在人体内原病毒突变而来,引起人际流感流行的病毒只能来源于人类自身。当残留病毒仅H或N一种蛋白发生变异逃逸,人群中尚存一定的免疫力,引发流感小流行,平均约三年一次;如果是两种蛋白都发生变异,人群普遍易感,则导致约十年一次大流行。所以说人群中残留的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源头。

在卫生营养条件差的地区和人群中,个人的免疫功能在因种种因素发生减弱时,残留病毒更易突破免疫压力而复燃,因此流感往往起源于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健康状况差的人群,但这不是必然的。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预先生产的疫苗并不一定能应对随机的变异,因此流感疫苗的作用有不确定的因素,只是一种选择性预防措施。

已经流行过的流感病毒随着年代的久远,新生人口中未经历者逐年增加,当易感人群超过一定比例时,又恰遇某个个体因某种因素导致已有的免疫压力下降,残留的流感病毒复燃扩散,此时病毒可能没有发生变异,也可能诱发一次流感流行,因此一些记录年代久远的病毒株可以再次流行,曾经流行过的H1N1在三年前再次爆发就是个典型案例。

在一些重症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往往有微生物的混合感染现象,在这种病例况中发现流感病毒的踪迹,可能仅仅是残留流感病毒的表现,当今全国范围内散发的、以十位数的H7N9检出率,尚不能证明是新流感病毒的流行,以核酸引物技术检测病毒的方法灵敏度极高,是可能发现人体内极微量的残留病毒,随着该技术大面积地展开,检出的病例还可能增加,但只要没有人际或禽人传播的证据链,就不能定论确定当前发现的病案的是新流感病毒所致。(2013.4.17陈国民)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6338-683278.html

上一篇:哗众取宠的人造“最危险的病毒”
下一篇:流感病毒属于人类的长驻病毒群(permanent resident virus)

1 游文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