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转载]科学追梦 人文情怀 ——《方锦清百首诗选》读后感  

已有 3349 次阅读 2019-11-11 20:35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科学追梦 人文情怀

——《方锦清百首诗选》读后感

  王越炜 (1970级清华大学工物系)


今年6月20日,在清华风格征文组委会召开的颁奖座谈会上结识了学长方锦清,他在会上以《清华风格,独树一帜》为题的发言,声情并茂,铿锵有力,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之后,我再次阅读《清华风格征文获奖文集》,更加敬重他的学识和才华。近日,得到他寄来的诗集,喜不自胜,再一次被他科学追梦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这本百首诗选以《科学情怀与思想灵光交辉集》为书名,共选入作者诗词128首,涵盖了作者自中学时代至退休以后的人生各个阶段,时空跨度之大,学术领域之广,反映人物之多,描述感情之浓,非常难能可贵。这是方教授近八十年来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科学追梦、矢志报国的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

 

父亲遗训记终生

方教授是福建莆田人,出身农家。他的父亲解放前不幸在上海病逝,年仅33岁。当时方锦清还是少年,父亲为他留下的唯一遗训是“为国家尽忠,有命则仁孝”,这使方锦清牢记了一生,他解释说,世上忠孝难全,要始终牢记国家利益第一!在《百首诗集》中的第一首,就是《难忘父亲遗训》,方锦清深情地写道“传承家风忠为先”“为国尽忠后孝顺”,正是有了父亲遗训,使方锦清有了人生的罗盘。作者的童年是艰辛的,“吃糠咽菜家常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在解放前的苦难。“土改翻身住新房”,又使我们看到了作者母子在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和社会变革中,“埋头攻读在回廊”“字里行间寻奥秘”,定下了“高考目标清华园”“决心攻读原子能”的志向,才使他在失去父亲之后与母亲相依相伴的岁月里始终志存高远,发奋追梦,走进了清华。“六桂家风忠为先,浩然正气永传承”,在祝贺孙子9周岁的诗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方锦清牢记父亲遗训的情愫。

 

清华攻读奠基石

1958年,方锦清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攻读加速器与热核反应专业,这对于一个地处祖国边缘地区的莆田农家子弟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用笔墨形容自己的欣喜之情,反倒抒发了自己对师恩的感谢。在《告别戴琼华老师》中,作者写道“赴京乃从祖国需,培养应谢老师心。今日留影在荔城,明天期会在北京”“如愿以偿聚北京,似同母亲真高兴”,把老师比作母亲,字里行间中流露着对老师的敬重和情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也有“天地君亲师”的道德准则,作者诗意充分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从1958年到1964年,方锦清在清华学习了6年。他在原子能科学领域遨游,为今后攀登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严谨细致多用功,警惕虚浮腹中空。勤笔勉思超前人,培养三严好作风”,这是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的真实写照。清华学风历来以严著称,严进严出是清华治校的显著标志。1958至1964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稳定最出成果的时代,方锦清正逢其时,如鱼得水。“水木清华多惊奇,阳光雨露润无比”“毕业课题属机密,荷塘月色寻答疑。清华自清闻亭钟,激励智慧和灵气”,诗句流露出“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身难忘”的母校情怀。

 

出炉梦圆原子城

1964年,方锦清从工物系毕业,走出清华,他“奔赴中国原子城,誓为祖国献终生”,寄语“科学情怀心中缕”“鲲鹏展翅万里飞”。他在这里,与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神交,得大师真传,悟核子真谛,扬事业风帆,一直从事原子能科技与新兴科学的交叉研究,并在国内外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兼任研究员、教授和顾问,学术访问足迹遍及美澳欧亚,桃李满天下,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到2014年,他一共在这座科学堡垒工作了50年。五十春秋,春华秋实,“百折不挠攀登路,五十风雨梦成真”。在返校庆贺毕业50周年的日子里,他与当年同学欢聚一堂,与已是国家领导人的贾春旺老师和校长陈吉宁合影留念。“健康工作五十年,无愧母校心所望”,“科技摇篮清华园,几代精英梦流源”,“自古浩气传古今,捷报频传凯歌声”,他实现了蒋南翔校长的殷殷嘱托。2018年,方锦清重回清华园,纪念入学60周年,“光阴荏苒六十年,峥嵘岁月清华园”一双儿女陪同方锦清返校,“韶华记忆仍犹在,儿女相伴回清华”,他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在中国科学会堂,他与曾经失联的同学不期相遇,惊讶之余,又发诗意,“霜染两鬓话人生,跌宕起伏五十年。清华儿女斗志坚,各有千秋谱新篇”,他与校友和诗,共话人生沧桑。

 

文理结合创新篇

文理结合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目前我们的高校招生仍然是以文理分家的,这种导向也导致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流。人才培养的这种现象是需要改变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主张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倡导“融合科学与艺术,实现世界之和谐”,为教育改革开启新声。人才培养的过度专业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锦清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原子能科学与与新型科学交叉,开始创新,有了新天地,硕果累累。他还同时尝试把科学与人文进行融合,也很有收获,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虽然作者自嘲自己在中学时代“文科学的烂如泥”,但在历次学校作文和演讲比赛中都是名列前茅,高考时依然选择理科,逐梦清华。我们从这本《百首诗选》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生事业的奋斗中,不仅在原子能科技领域收获了成功,而且一路诗歌相伴,文思敏捷,也是一位文学能手。据我所知,像他这样的清华学长,文理兼得的为数不多。2012年方锦清教授参与主持第八届网络科学论坛,李政道先生亲笔题词祝贺,这是已是古稀之年的方锦清教授人生事业的又一次重大成果,也为文理结合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方锦清教授的《百首诗选》是科学家的言志之诗,是理工科学者的文化集锦,也是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人文情怀。期待方锦清教授有更好的诗作出现,期待科技工作者写出灿烂的诗句。


 (此文已经发表在清华大学校友网)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1205752.html

上一篇:请注意:CCCN-2019 《最佳学生论文竞赛》已经启动申请
下一篇:2019年学生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以及颁奖

1 付小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