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6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真实、自由、优雅、坦然

博文

晒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 精选

已有 19703 次阅读 2013-5-25 17: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研, 经费, 条件, 艰苦

     大学毕业31年离退休不远了,有时候想想自己的科研之路‘不知道怎么走过的’,有点做梦的感觉。

     1982年春节,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分配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教基础课‘有机化学’。三年半时间,整天工作是带实验,改作业,后来主讲有机化学课。科研为零,因为整个教研组教基础课没有科研任务与条件,教学工作量大,一天科研实验没有做。

       1985年考入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胡宏纹教授(后来是院士)指导下开始了论文的科研工作,1988年寒假答辩得硕士学位。自己联系回到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林产化学加工学科组做教学与科研(因为当时家在南林)。当时31岁。

       报到后,学科组安排我参加一位老教师的一个新产品的小试研究,好象半年时间,完成任务,中试生产并通过鉴定,我排名第九。

       1988年暑假后,学科组领导跟我说,不要参加其他老师的课题组了,自己干!

       当时我一分钱经费没有,六个老师只有一间六条实验台的实验室,我只有一条实验台的权利。而且这实验室还要上一门本科生‘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这实验课由我带,我们的科研只能在实验课余才能做。不过还好,一学期只有七、八次实验。

      一个课题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当时学校发工资都困难),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学生,还有个要命的,我不懂专业,林化研究的领域产品我不懂。复印资料的钱都没有,有个朋友给了我一百元代金券用来复印资料(那时没有电脑)。科研要不要做,如何做?有的老师曾经说:林化的科研林中祥做不起来,不懂专业如何做呀。当时心里听了不服气。

     实验室有工业松节油,是企业送的,有磷酸,有点表面活性剂,有带本科生实验的四口瓶、电热套及搅拌器、真空泵及一些最普通的实验仪器,开始做一步法合成松油醇工艺研究,没有钱做气相色谱,就请人闻香气判断。除了上课与做实验,其他时间全部泡在图书馆CA室。

      1990年前后,开始申请学校科技处小课题,得到2000元经费,有复印资料的钱了,发表了一些中文文章。1993年前后,又申请了学校3000元经费。自选一些感兴趣的题目做。

      1994年,成立了精细化工教研组,从林化学科独立出来,全组只有一间那六人共用的实验室,还要承担本科生部分实验教学任务。

      1996年做自选课题石油树脂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到科技处说了一下,科技处副处长非常感兴趣,带我到江苏省环保厅科技处,得到了3万元的经费,这个项目后来产业化了。1996年下半年参加环保厅的会议并大会发言,有一个有点规模的化工企业技术负责人会后找我,委托我做他们企业环保项目,通过努力,让他们企业度过1997年淮河达标排放的难关。1997年就此项目得到省环保厅4万元经费支持。2000年又资助了3万元。都是环保方面的。(当时只要有钱,什么项目都做的思想)。

      1997年开始招第一个研究生,因为有几万元经费。没有实验室,就借用了一回国教师(当时的副院长,我非常感谢他,借给我实验室后他自己都没有独立实验室了)的半间实验室,有效利用面积估计十平方米左右。一条实验台加借用的这间十平方米实验室是我所有的实验场所,不但自己做实验,还要带几个研究生,带本科生论文只有临时到学生专业实验室借用,直到2005年我校逸夫楼建起来为止,我是2000年升教授的,可以想象当时的实验条件是多么艰苦。2005年(48岁)到现在,我终于改善了实验室,有近一百平方米面积。

       2000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此后十多年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个项目的资助。因为我是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好,所以到林学学科争取林产化学课题有点优势。

      2002年一企业找我做胶粘剂,开始了我开发胶粘剂的研究方向,后面不断有企业来委托胶粘剂新产品研究,从此这个研究方向就没有断过,胶粘剂在分类目录中属于‘精细化工’,也是我们教研组的研究领域。现在应该说,我在胶粘剂行业还算做得不差,学生不愁找工作。已经产业化不少产品。

      看看现在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学校要给个起动经费,还给适当的仪器与实验室。想想自己当时这科研之路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没有被饿死,是一大幸事。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们科研做得不行,文章数少,英文文章不多。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的确不如他们,不过,能够让自己的科研活下来,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工作数年后发现,哦,自己申请课题,找到研究方向是件不容易的事。

      与我一起来工作的,不少人调走,不少人出国,留下来的‘战友们’不多了。

      用半小时晒晒这些,或许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科研的艰辛吧。

      愿年轻人健康成长,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

 

    注:    昨天我写了本文后,没有想到网上博友们反响那么大。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农业院校基础课部教‘有机化学’课,现在是博士导师,科研做得不差,省级教学名师(其他成绩不写了,否则就对上号了),管研究生院)给我手机上发了QQ,内容如下:

     看了你写的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嘿,你真比我强哦。你研究生毕业就去专业学院哦,起码给你们小项目干,领导还要求你自己独立做课题。我可是顶住压力,领导不支持,不鼓励基础课教师做科研的,只要求上好课就行哦。自己摸索哦,找切入点哦,真是根本看不见任何前途。当时,我唯一的想法是起码我努力了,将来即使什么也没有,也不抱怨自己没有努力过。你也清楚,我们这些综合型大学化学毕业的,到农业院校去混,没有任何优势。你们学校基础化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呢?情况如何呢?我有个事,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我在当讲师的时候,做了点试验吧,发表了三、四篇论文。当时的院长就找我谈话,要我注意自己的行为,论文那能是随便发表的,必须严谨不能发高鹜远等等........。嘿.......,现在这个领导已经退休,还健在,只是我们见了,他不再这样批评我了。嘿。

    因为我用手机看QQ,又在路上只写‘好的’这二个字,没有与他互动,没有再深入交流。

    以上是QQ原文,最多改了点标点符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177-693391.html

上一篇:条件差的另一种科研方法?
下一篇:要命的一年一度的考核

113 彭真明 吕喆 黄育和 王赫 李伟钢 王斌 陈楷翰 王浩 戴小华 魏武 何岸飞 李明烜 陆泽橼 魏国 刘敏 苏光松 郑永军 徐晓 杨正瓴 夏鹭 朱云云 罗德海 李刚 黄俊 蔡庆华 李学宽 褚昭明 傅蕴德 李竞 刘淼 高莉 苏金亚 李培光 王德华 孙学军 李汝资 张卫 张波 张启峰 刘桂锋 赵纪军 段世伟 张学智 林善冬 郑庆飞 俞立平 张波 刘全慧 王府民 陈一良 李志俊 曹聪 李宇斌 晋华 张骥 鲍博 罗春元 韦玉程 郭保华 石磊 苏峻 柳海涛 许文超 蒋继平 王善勇 尚松浩 武夷山 余世锋 伊金垛 石锋 杨洪强 徐明昆 蒋敏强 李云杰 刘勇华 王金良 陈万浩 郭宁 耿小昭 雒赵飞 李若 徐腾飞 袁斌 谢强 梁洪泽 章成志 桂耀荣 陈勤 曹建军 肖陆江 徐军 赵凤光 王启云 fumingxu biofans chemphile minnongda cly85 suixinerlun hacherboy xinyuexinhen1 jpx720 houfangzhan tsunami123 VinceZhu monodrama yunmu hl11231118 gxs2012 czyzsu dangping yixiao321 zdzsz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