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论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已有 3644 次阅读 2010-3-24 00:3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中医学, 发生机制, 文化思考

科学史告诉我们,自然科学在自然哲学的圈子里兜来兜去了两千年之后,以伽利略、牛顿为代麦的近代科学家把自然科学从哲学里独立出来,与数学相结合,翻开了科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先导,在自然科学的分析阶段脱胎换骨以后,以实验医学的面貌和气概,如饥似渴地吞食其它自然科学的养料,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中医学则不同,它没有跟上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步伐,却完整地保留了自然哲学医的框架。如果我们感到这种情况落伍于时代,落伍的原因则应该从它的内部结构和机制中寻找。

一、从黑箱方法说起

早几年,许多人把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和中医学辨证论治联系起来考察,发现中医学蕴藏了大量的黑箱方法,一时惊诧之声不绝。其实,黑箱方法和经验性是一对孪生兄弟。黑箱方法所追求的是输入和输出的确定性关系(即经验),经验的内部机制正因为是个黑箱才没有达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科学理论呢?一般而言,科学理论的任务是为了正确地解决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内在机制,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怎么样是什么的问题;科学理论的实质,在于要反映出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的具体规律,在于它的客观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尽管解释和预见以及科学理论来源于经验事实,但它们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经验事实上升到科学理论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通过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等中间环节。下面,我们结合上述认识来看看中医学理论的发生、检验、作用和免疫等机制。

二、中医理论的发生机制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历程。史前的纯经验时期,人类就象在茫茫的黑夜里摸索着零碎的、散乱的、随时就会遗忘的知识片断。当踏入理性思维阶段,最初的尝试往往只有广度没有深度。那时有多少事物环绕着人类,而最先被考虑到的是事物间的联系。那时的所有知识都包容在一个总体框架之内,直观、思辨、类推和原始的整体自然观为其方法特征。那时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常常采用千篇一律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或者从天上到地下、从社会到人格,把仅有的知识拿来联系、类推和说明,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恩格斯语)这就是自然哲学时期自然科学的情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

中医学理论发生在自然哲学的自然科学时期,它深深地烙印着这个时代的历史痕迹:(1)用哲学的普遍性概念替代医学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命名。有的直接引用,如精、气、神、气化、生克、阴阳等等;有的经过改造,如肺金、脾土、肝气、相火、心阳、肾间动气等等。(2)用哲学的一般性原理替代医学特殊问题的解释。如用精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比类取象、生克乘侮来说明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具体事实。(3)用事物的表象来譬比、类推医学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如用六淫及其特性来解释外感病的病因、病理和药物的药程,用四气五味解释药物性质,用君臣佐使解释药物配伍等等。

上述现象有哲学代替论的倾向,用一个形象的术语来说就是拉郎配(其它古代自然科学也是这样)。当医学的经验事实一时无法揭示其内部机制而又企图解释时,就临时匆忙地拉一些表象经验或哲学原理来充当说明;这种生造的关系一经协定(即约定俗成),就相伴至今,经验和理论维持着一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毕竟,事物和现象有它自身的具体机制,只有它自身的机制才和它形成深厚的必然联系。这正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中医理论的检验机制

鉴别一种学说或理论是否为科学理论,关键看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否能够接受客观事实或实践的检验。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吗?经过几千年临床医疗检验的中医理论难道会不科学吗?!然而,如果我们过细地推敲一下其检验机制,就会发现和其它自然哲学时期的自然科学一样,中医理论有它的不可检验性以及临床医疗对理论的检验的局限性,下面先看两个例子:

例如,肾藏精的学说,且不论前人最初怎样把精液由前阴所泄与肾连在了一起,又不论精液与生殖的关系又怎样扩展到人的生长发育、性功能等方面。如果实际地考察肾为何体,精为何物,它们今天已成为虚设的概念,纯粹的主观规定或习惯说法。假若今天仍有人要别出心裁,提出并非肾藏精,而是肠藏精肝藏精脾藏精心藏精(这些并不是不能够附会到一起的,甚至也可以找到现代依据)。那么,肾藏精将以什么力量和方式去战胜其它呢?是用习惯、传统还是用事实呢?倘若他继续阐发,如果肠(或肝、脾、心等)不藏精,就会出现男子精少、阳萎不育,女子无月经或原发不育以及小儿发育迟缓、智力不全或成人早衰等,用补肠(或肝、脾、心等)之剂治疗,如大补元煎的方药,难道不也是千百年临床实践所证明了的吗?难道不也可以指导临床医疗吗?事实上,临床所检验的并不是肾藏精肠藏精本身,而是大补元煎的方药治疗生殖、发育等一系列病证的经验事实,真正的理论(即假说)并未得到检验。如此,这种理论仅属虚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或此或彼、或留或弃对临床并无多大影响。退一步说,如果有人问上述一派症状何以知道是肾不藏精?我们只能回答,肾不藏精就引起这一派症状,或因为用补肾精的药物治好了它。那么又问怎么知道这些药物的补肾精作用呢?我们只好又说,因为服用它,肾不藏精的症状得到改善,就只能这样简单重复,循环印证。

再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体循环的提出。实际上营气和卫气只是一种猜测性的设想,我们既捕捉不了它的物质实体,其运行轨迹又无象可察,何以证其有,何以判其无呢?然而我们对它的功能,对它的病理及证候却记载得十分详实,并且诸如调营卫固表气滋营阴清营热等贯穿理法方药。临床疗效是否就能证实营卫之气的存在及其生理,病理呢?是否就算是经过了实践检验了的理论呢?显然,同肾藏精的情况类似,临床医疗只检验了药证效应,却并未检验用营卫学说解释的生理、病理、治法和药理。

鉴于上述,我们感到:结构和功能的非一致性,是我们中医理论接受检验的第一道障碍。其实,古代医家并不一开始就愿意让生理、病理脱离组织结构,只是由于直观的局限,方去借用哲学思辨。后来又由于解剖学发展的停滞和经典著作的惯性作用,我们逐渐习惯于用一种恭敬的心理来调和经典与事实的矛盾,先后出现了诸如人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三焦无形以象测脏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等说法。调和的结果使脏腑的生理、病理越来越脱离脏腑的组织结构,弄得中医理论丧失了可供检验的客观实体。

中医理论接受检验的第二道障碍是自然哲学医提供某些不是可资检验的实际结论。医学概念的虚设和套用(如肝阳、心火、脾气、肝郁、原气、命门等等),伴随着医学理论的臆测和思辨。我们要检验心火、肝阳及其对生理、病理的影响,无异于请一个活人去吃纸上的字,只能望而兴叹。

中医理论接受检验的第三道障碍是临床医疗验证理论的非确定性效应。临床医疗完全可以以一种纯经验的形式独立存在。中医学的黑箱特点表明,指导临床医疗的是不管黑箱内部机制的输入和输出的确定性关系,即药证效应,通过亿万次尝试得出的经验。因此,临床有效未必就能证明理论正确。

那么,中医理论是否毫无检验标准呢?那也不是。它的标准是医学体系创立时期的经典著作。这个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权威性地把各种学说控制在自己的体系之中,能够一脉相承。因此,中医理论的实质是:以古代哲学为构架工具的、以思辨和类推为特点的、用来解释医学经验的、未经科学验证的假说体系。

四、中医理论的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未经科学检验、不是科学理论,是否就说它毫无意义毫无作用呢?结论是否定的。中医理论通过它独特的作用方式产生着不同的效应,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主要分述如下:

1.解释作用  经验的理性说明是人类求知渴望的重要方面。中医理论是医巫分家的产物,它以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辩证观使医疗活动的理性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尽管它离我们现代的要求-真实精确地阐述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现象的机制和原因还相差很远,但它毕竟使人们摆脱了宗教和迷信的纠缠,勇敢地从药物及各种有效疗法中寻找通向健康的道路。并且,它帮助人们战胜了由于大自然神奇力量而产生的迷惘和惊恐

2替代作用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它的准确无误的预见性上;中医理论对于临床医疗的帮助则表现在它的替代性上。因为有些病因病理虽不是疾病的自身机制,但它们可以充当疾病表象群(即证)的代称,顶替的是现实的、具体的疾病资料。例如,肾阳虚并不是肾中有什么阳气怎样减少了,而是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阳萎、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一组脉症的代称。有些治法、药理虽不是治疗效果的实际机制,但它们可以充当一组方药的代称,置换的是现实具体的药物组合。而且,由于经典论述的强控制作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严谨周密,自成体系。这样,它象绳索串起了粒粒散珠,象织布机连拢了根根细纱,哲学体系把经验织成了网,便于传授,便于记忆,给临证以纲目,给著述以思路,也很自然的使人们联想到医学理论对医疗实践的指导作用。

3束缚作用  例如重症肌无力,临床以眼肌无力型为多见,是一种原因和机理都不太清楚的、仍在探索的疾病。中医理论却把现代医学的许多问号变成了句号,脾主肌肉,眼睑属脾,慢性期脉症明显以脾气虚为主,理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们是继续按固定的思路辨治还是丢下包袱,放开手脚,在更广泛的天地里研究疾病机制和治疗途径,寻找有效药物和疗法?传统理论无疑有一种约束作用。

五、中医理论的免疫机制

理论或学说的免疫机制是被事实检验或其它理论攻击时,表现出来的保证自身存在和延续的主要特性,如排它性、变异性、脆性、韧性等等。如果某些保护手段过分使用,则可能导致理论本身的封闭和停滞。中医理论的免疫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特设性假说  当古人的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和生理、病理发生误会性联系的时候,有人提出《内经》的脏腑非血肉的脏腑中西不可对照;当用六淫解释病因是明显把相关性联系当成因果联系的时候,有人提出六淫包含有生物致病因子和体质因素。

2修改原有的定义  如温病概念原是指冬伤于寒、至春乃发的发热性疾病,后来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明清医家缩减其内涵,加大其外延,把它的概念扩充到和广义伤寒并列的广义温病概念,即感受四时温热病邪或疫疬之气或伏邪内发所引起的热邪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又如伏气温病原指寒邪内伏,清代温病学派又有伏暑、伏火之说。

3利用虚设性概念  用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概念与脏腑组织结合命名,使物质性概念虚化,抽象性概念物化,以其似实而虚的特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普适性。具体运用时就赋实于名,遭到攻击时又谓取其性而非用其体,以维持功能和结构之间似有似无的关系。

4避开可证性结论  重视机能与生命过程和疾病变化的外在表象的关系,忽视机能对组织结构的依赖。脱离组织结构的机能没有可证性,可以任人们主观发挥。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最典型的例子,名见经传的就有大几百医家去心领神会,六经的实质争论了上千年毫无结果。

5洗礼传统的学说  用近、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或哲学知识解释中医理论,这种思想方法源于中西医汇通学派。一方面为了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试图赋予中医理论以新的内容。

6采取封闭性策略  坚持认为中医学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的运用永远离不开传统的理论;不是因为传统医学理论不科学,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认识它的奥秘的阶段。或者抱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经验的开发,认为是吃掉论消化论

六、结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为什么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医理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为什么勃勃生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取代不了中医学朴素的辩证法和原始唯物论的指导地位?中医理论的落伍机制表明,中医学的现代化进步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洗礼,现代三论方法的洗礼,现代自然科学的洗礼就可以完成。而要真正地脱胎换骨:把哲学化解释从医学经验事实中分离出来,探索其自身的具体机制,建立与经验事实有必然联系的理性认识,彻底地改变中医学中哲学与经验的貌合神离的代替论倾向。从具体事实的具体机制着眼,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立足点,也是立足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

医学与哲学19875):1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305689.html

上一篇:“科学网”如何对待“网络暴力”
下一篇: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回顾和展望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