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幸福学:情人节的礼物

已有 3411 次阅读 2010-3-31 08:23 |个人分类:探讨幸福|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幸福学:情人节的礼物

    很早以来,就想写一部关于“幸福”的书,并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逻辑体系,总是理不清思路。情人节那天,我帮妻顶班,病人稀少,刚发动脑的机器,突然来了灵感,就象是上帝送给的情人节礼物,让人激动不已。

    周国平曾经说过:“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确,幸福是人们生活的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哲学家不关注幸福的,正因为如此,幸福的定义众说纷纭,互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幸福的学说也是一座大大的迷宫,让人感觉丰富多彩,却找不到出来的路径。许多研究者都望而却步,这也是我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我曾经拟过几次提纲,总感觉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缺少一个简单而直接的逻辑出发点。

    这次终于找到了,是上帝赐予的情人节礼物,当然也是“老调新弹”。因为尼彩曾经反对过,他说:“欲望的不满是痛苦,欲望的满足也是痛苦”,看来欲望是无法导致幸福的。而上帝送给我的礼物,恰恰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幸福是人们对欲望的相对满足状态。如果你的欲望满足了,那是成功的幸福;如果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那又有追求的幸福。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欲望,但它们都可以概括为抽象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相对的满足(绝对满足是无法做到的)。尼彩的错误,在于“满足”二字没有区分程度,而简单地认为,欲望不可能满足,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他成为悲观论者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人的欲望可以处在相对满足的阶段,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它只垂青乐观主义者。真理跨过半步,就成了谬误。

    由此而来,幸福学的定义就是:研究人类欲望的发生、类型、追求和实现的过程、满足与不满的情绪及其各种细节、各种相关因素的一种人文科学。当然,幸福也分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社会幸福是社会各阶层对物质、精神需求(群体欲望)的相对满足状态。

    欲望之所以能够成为幸福学的逻辑出发点,在于它的抽象性。从主体来讲,幸福感与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满足方式,这与每个人生活经历、心理、生理、经济、社会状态有关,也与人们的信仰密不可分。比如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乐,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佛教信奉“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形形色色的欲望千差万别,但都是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构成了欲望的不同类别来源和形成特征,不同的信仰采取不同的取舍。我曾读过袁红章的《人类愿望学》,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东西,马斯洛的金字塔式的“需要层次论”(见《人类动机论》)也完全可以搬来应用,因为最低级的欲望是最基本的欲望。的确,参考书太多太多,我的手头就有一大堆,有价值的如罗素的《幸福之路》、莫罗阿的《人生五大问题》、冯俊科的《西方幸福论》、王世朝的《幸福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许金声的《活出最佳状态》、殷国明的《一百种人生》、郑雪的《人格心理学》、黎鸣的《中国人性分析报告》、威斯曼的《金钱与人生》、彭运石的《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贺岭峰的《福由心生》、石成金(清)的《快乐天机》、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江畅的《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胡家模的《人生快乐学》等等。

    古人云:知足常乐。这一方面说明心态的作用,但何以知足,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不同的比较产生不同的后果,关键在于选择参照系。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个道理,幸福与不幸的根源也在于此。人与人之间在比较,现在和过去也在比较,这就要引进生理学的概念“阈值”。幸福也是具有阈值的,它通常是一种“正反馈”,随着各种欲望逐渐实现,人们的幸福阈值会逐渐增高,发生幸福感的刺激量就会越来越大,欲望也“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最后失去平衡。这时则需要负反馈和前馈控制来加以调控,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人的阅历越少则幸福的阈值越低,幸福的空间越大,这就是孩子和穷人是很容易获得幸福感的原因。

    在幸福学里有很多的辩证法:幸福与痛苦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只有体验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幸福,二者又常常是互为因果的。满足与不满也是这样,在乐观主义者那里,不满就会追求,不断追求可以获得乐趣;满足容易获得心理平衡,心灵的和谐是幸福的重要基石。成功与挫折是辩证的,征服与反抗也是辩证的,在宽阔的心胸里都是幸福的收获。

    幸福学里也有很多定律:(1)幸福感与争取的程度成正比,与已经获得的成功成反比;(2)人生的阅历越丰富,幸福的空间越小;(3)幸福的阈值是正反馈调控,幸福的保证则要靠负反馈和前馈调控。

    从幸福学的角度来理解宗教,也可以获得一些新意。例如佛教,它本来是贵族们看破红尘、追求虚无的一种学说,其广泛传播却是在劳动大众的再创造之后。试想,要求超凡脱俗想法的人并不多,只有俗气东西才能获得更多的响应,如今奉者日众,香火兴旺,于是佛教从出世走向了入世。君不见,那些香客为什么信神拜佛,因为他们需要得到菩萨的保佑:让他们升官发财,让他们福禄寿僖,让他们子孙满堂,让他们平安健康,让他们消灾免祸,让他们心想事。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几个人想去做到……

    情人节礼物是实在的,也是零碎的。

                                            2006.2.1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307575.html

上一篇:写在妻的生日
下一篇:人是具有品格的动物

2 王进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