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屠呦呦离诺奖有多远? 精选

已有 17552 次阅读 2015-6-14 20:5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青蒿素, 屠呦呦,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奖

屠呦呦离诺奖有多远?

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当年,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的时候,有人说:这是诺奖“风向标”,因为到那时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细胞》杂志也发表了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当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自那以后,我们一直在盼望诺贝尔医学奖的到来,但正当希望在一点点消失的时候,4年后的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同获此奖的还有纽约医学院从事抗疟疫苗研究的露丝(Ruth S. Nussenzweig)和维克多(Victor Nussenzweig)两位教授。该奖将于今年10月1日在哈佛医学院举办的专场研讨会上向三位获奖人颁发,这似乎又给渴盼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愿这一大奖能够为今年的诺贝尔奖注射新的活力,满足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对它的期待。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于1987年由美国慈善家华伦阿尔波特设立。迄今为止,该奖已经授予51位学者,其中7人后又获得诺贝尔奖。以往获奖者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苏格兰、瑞士、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这也是该奖自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学者。

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Jeffrey S. Flier)表示,“非常感谢这些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途径的研究人员,我深受启发。他们的贡献使医学研究成为治病救人有效的‘助推器’,而非无用的‘试验场’。”他还说,“今年我们将此项荣誉授予这三位医学科学家,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如何通过漫长而辛苦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死。”

阿尔波特基金会颁奖委员会的科技顾问,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学和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席戴安(Dyann Wirth)表示,“如果讨论科学发现的成功转化,青蒿素可以称得上是一百年来最重要的典型案例之一;这项工作是基础研究转化为药物并成功挽救生命的经典案例”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主任贝文(Bevin Kaplan Reifer)表示,“今年,我们很高兴能将此奖颁予在全球领域有如此重要贡献的医学科学家。此奖设立的核心准则——最高尚的成就即为人类进步奋斗终身。在这样的考虑下,我们认为屠呦呦、露丝和维克多三位教授是最合适的获奖人选。我们衷心祝贺三位获奖!”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及其奖项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切尔西市慈善家华伦阿尔波特于1987年设立,该奖项通常授予医学科学家,以肯定其研究成果在预防及治疗人类疾病或紊乱方面的突出贡献;该奖项也颁发给一些最终会改变人类对疾病的认知或者提高人类治愈疾病能力等方面有开创性科学发现的研究人员。

华伦阿尔波特 (1921-2007),美国马萨诸塞州切尔西市人。1987年,他得知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为了鼓励该研究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当时他就打电话给乙肝疫苗研发者爱丁堡大学的肯尼斯穆雷(Kenneth Murray)教授,授予他奖励。之后,他设立了同名基金会——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为能够连续颁奖,华伦阿尔波特邀请当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院长丹尼尔(Daniel Tosteson)(1925-2009)组建专家评委会,为医疗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科研人员颁奖。

每年,华伦阿尔波特基金董事会的科学顾问们,从世界各地推荐的30-50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该基金会颁奖委员会主席由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担任,而评委均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附: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历届获奖名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897987.html

上一篇:岳母回华农了
下一篇:星语纪事(三十四):在家里

35 杨建军 蔡小宁 许培扬 徐晓 杨正瓴 檀成龙 张卫 李毅伟 王华民 戴德昌 洪建辉 罗德海 李本先 麻庭光 翟远征 陈冬生 侯成亚 赵凤光 杨顺楷 李天成 陈儒军 曾杰 王春艳 刘继顺 韦玉程 王恪铭 wangqinling biofans yunmu bridgeneer ybybyb3929 liygmail tm66jjbj shenl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