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说一点儿“通识教育”

已有 4619 次阅读 2009-9-1 08:3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开学了,说点儿“教育”的事情。正好,前些天看到美国校董与校友理事会(ACTA)的一个新报告,题目是《他们能学到什么?》——“他们”指大学生,他们花了大价钱,会在学校学到什么呢?从这样的题目看,多半儿意味着“他们学不到什么”。 (https://www.goacta.org/publications/downloads/WhatWillTheyLearnFinal.pdf
 
ACTA调研了美国100所大学和学院(包括名校的和不那么出名的学校)的general education(不知道这个词儿是不是等于我们的“通识教育”,我想应该差不多吧),特别是七门基本功(“核心课程”):写作(特殊的“写作培训班”不算,SAT考试补习班的课也不算)、文学(读单个作者的作品不算)、外语(至少三个学期)、历史(通史)、经济学(经济学系开的宏观或围观经济学导论)、数学(完整的高等数学)和自然科学(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学、环境科学连同实验,心理学也算,但要偏重生物学、化学和神经学的方面)。结果,他们失望地发现,多数同学没有学他们应该学的东西。多数大学都放弃了“核心课程”,几乎一半没有真正的大学水平的数学课,90%不要求学生学历史,只有两所学校开经济学。而似乎不论什么玩意儿(anything goes)都可以拿来当通识教育的课程。
 
传统的核心课程数量少而境界宽广,囊括了一个“读书人”应该了解的基本内容。如今大学都讲究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分类选修”,据说是Wilson总统做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创立的制度),从众多课目中随便选一门就能凑够学分。例如艺术课可以选“影视导论”,自然可以学“花艺”,而文学可以听流行歌手。ACTA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敢说他们的课目是系统化的。假如选课太滥,毕业生就只能带着些杂乱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离开学校。
 
其实早在三年前,哈佛学院前院长Harry R. Lewis就写过一本“耸人听闻”的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批评哈佛在追求卓越是忘了基本的使命。他认为,  
最好的通识教育在于知识的统一,而不是零散的知识;不在于课程的扩张,而在于不同观念的联系;不在于自由组合任意的碎片,而在于连通知者与智者的古老谱系。它也有一个目标:培育民主价值规范下的多能、多样的独立的有知识的公民。  
我们的通识教育情况如何呢?我们的文科似乎没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理工科也不讲文史和哲学;外语倒是重点,却偏离了语言的方向。至于严格系统的写作课程,则不论文理似乎都没有了。自大学以来,除了个别读书报告和毕业论文,我们的同学几乎不需要写任何东西!
我没见过我们的“通识”报告,倒是见过很多写得很好的通识读物,可惜都是课外的,课堂如何就不知道了。从我见过的“零星的同学”所代表的“零星的结果”来看,他们似乎没有“被通识化”。我常在一些毕业生求职书上看到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大概不外乎“喜欢运动、喜欢旅游、喜欢音乐、喜欢文学”——也许真有喜欢音乐能作曲唱歌的,喜欢运动能拿奥运奖牌的,但在多数情形,这些“爱好”不过是好玩儿的体面说法,因为没有个人的特别爱好,所以只好拿“通好”来顶替。大家都喜欢,也像大家一样地喜欢,算什么爱好呢?这些“通好”,本来应该是学校培养的基本功夫,如今却成了个别人的“特长”和更多人的“缺失”。
 
为什么中外的“通识”都沦落成这样呢?我不想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252559.html

上一篇:科学选择未来
下一篇:数学家心语(2)

10 武夷山 刘玉平 杨秀海 吉宗祥 任国鹏 盖鑫磊 苗元华 高建国 rain1971 lf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