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金石刻画臣能为 精选

已有 7981 次阅读 2013-2-2 08:37 |个人分类:艺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office, style, namespace

 

 

昨天听朱老师说“文章发了,网上能看到”,我看了就感觉有点儿战战兢兢。后来又见武老师转载,更是惶恐——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学书的乐趣,所以答应朱老师谈谈业余爱好;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本领,勉强说“书法篆刻”是“正式的爱好”,于是写了一点学书的经过……现在像一个票贩子看见自己的照片贴在火车站售票大厅的墙上。

 

既然已经暴露,而网页没有“作品”,我就在这儿把那篇自白贴出来,顺便附几个刻画的东西,算是对小学作业的一点回顾——好些年没刻了,现在连那样的作业都弄不出来。

 

 

【我的学书路径】

 

小时候喜欢写字,但正经临帖是从大学以后开始的。很多老师主张学书法从楷书学起,但我是从篆书学起的——倒不是想入门就高人一等,而是因为我怕楷书写不好,谁都能指点你的不好,太伤自尊了。而篆书很多人不认识,不敢指手划脚——这是笑谈,但的确也是如此。我喜欢古典文学,对古文字和《说文解字》有一点了解,所以能从篆书写起。 

 

其实,篆书是最简单的书体,只有一种线条——像把一根铁丝(或钢筋)绕来绕去。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线条的使转,正是篆书的基本功。所以篆书直接与草书相通,写过篆书就能写草书——如怀素的《自叙帖》,我就是那么走的。

 

我正式临写的第一本字帖是《石鼓文》,然后才补学《说文部首》,接着是《三坟记》、《峄山碑》、《泰山刻石》,后来陆续得到了清人诸篆书名家的本子,如邓石如、杨沂孙、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这算是小篆一路,借本家阳冰的话说,正是“斯翁之后,直至小生”。

 

学过小篆,自然会上溯吉金和甲骨文字,甲骨文之所以没成为“绝学”,就是因为有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喜欢它,里面有很多中国文字特有的趣味。不过,很多常见的字我至今还不会写——据说齐白石篆刻也要查《六书通》,这样感觉就平衡了。

金文里,临写较多的是《散氏盘铭》和《毛公鼎》两篇宏文以及一些可爱的小拓本。为了多看,我有《三代吉金文存》,后来更有了《殷周金文集成》——仅仅看那些字,就是一种乐趣,有时还会生出一些奇妙的感觉,联想起中国的文化之源,当然也不免想到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不是与它有关……

 

学了篆书,又手痒痒地学篆刻。我做过几年的西泠过客,感染了一点儿孤山的“烟霞痼疾”。篆刻入门是临摹《十钟山房印举选》,那也是我的第一本古印谱。后来学明清诸家(主要是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三家)。学得更多的是缶翁(吴昌硕),以为他“可以学”。缶翁的印很“火爆”,仿佛千万个兵马俑手持剑戟奋力凿刻出来的,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从天落下。他有方大印(“安吉吴俊卿昌硕考藏金石书画”),大大激发了我的兴趣,也学着刻了一方字数更多的大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惜磨掉了,有些书上还留着印迹)。还学过黄牧甫(士陵)。牧翁的印很“淡定”,线条与造型都“独善其身”,弟子说他“功在三代以上”,所以比缶翁难学。如果说缶翁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那么牧翁则是“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

 

刚开始篆刻时,以为刀法很重要,后见赵之谦在“钜鹿魏氏”一印的边款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大悟篆刻的精神原在书法而不在刀法。沙孟海先生在《沙村印话》里更是指出,治印三要在于“识字、辩体、本学”,而“刀法不与焉”。从这儿悟出“匠”与“艺”的区别,乃在功夫之外。沙孟海先生为况周颐(蕙风)刻过一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原话出自《韩诗外传》(卷五),是孔夫子从音乐感悟的,我想对一切艺术也是一样。

 

“学艺”多年,技艺没什么长进,却自以为“境界”高了,甚至高得有点儿偏,几乎不看当代书家的作品。有些所谓名家的字,白给我都不要。我的感觉是,学一门技艺,亲自经历作品的孕育和出生,即使不为做艺术家,至少能磨练眼光。对我们这些槛外人来说,手低不要紧,因为不靠它换粮食;眼一定要高,因为它关乎性灵,能为自己寻一个更好的“心境”和“人境”……

 

前些时候缅怀“十钟山”,买了一部全本《十钟山房印举》,看到那些朱墨印记,也想起自己的“印迹”,顿时“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于是凑了几句——现在也借来回顾我的“学书路径”:“当年梦影过西泠,病染泉石柳絮青。铁笔曾开三寸地,孤山占却两湖情。花飞月下春千里,人去江流雨一亭。纸上于今朱墨淡,霜枫落日满山明。”

 

 

 

 

 

 

 

 

 

 

  这些石头如今几乎都不在了,是从作业本上照相来的,尺寸比原来的大一些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658742.html

上一篇:诗人与辞人
下一篇:龙年再立春

27 余昕 李学宽 陈小润 吉宗祥 武夷山 柳东阳 文双春 王芳 罗帆 傅蕴德 陈绥阳 陈湘明 曹聪 余皓 钟炳 赵宇 张婷婷 唐凌峰 柏舟 董全 陆俊茜 陈筝 苏鹏程 郑永军 anran123 yunmu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