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春秋灭火有讲究

已有 5251 次阅读 2010-7-10 05:3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消防, 古代, 灭火, 战术

春秋灭火有讲究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繁荣的时期。春秋大义,人事复杂,因为当时汉字非常简略(竹简木简写字不便),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和典故。有些大国的执政官员,在消防管理工作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宋国的乐喜(即子罕)、郑国的子产,以及鲁国的孔丘(即孔子)等,其中又以乐喜的火场应急管理颇为有效,这里稍加深入分析。

春秋时代,气候温暖,人们安居,人货聚集,回禄偶顾。由于人们对于偶发的灾难缺乏长期的准备,因此往往措手不及,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从鲁襄公九年发生在宋国都城的一场意外火灾,以及当时人们的对策来看我国古代的防火策略和灭火战术。黑体字的原文来源于《左传·襄公九年》,翻译来源于李梦生的《左传译注》。由于原译者并不懂消防,笔者稍加改动并另加注释,以飨读者。

1,  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鲁襄公九年春天,宋国首都发生天灾引发的大火。当时乐喜以司城(首都市长)任执政,派伯氏管辖城中街巷(公安部长)。

为什么大型火灾总是发生在冬春?因为我国的气候条件是冬天寒冷,气候干燥,木材在寒冷的季节受到空气的干燥作用,物性有所改变。具体说来,就是导热性减少,热量不易向内部传递,汇聚在木材表面的结果,就是更加易于着火,火势容易蔓延。其次,冬春仍然十分寒冷,需要动火取暖,有维持各种明火的需要,增加了日常的火灾风险。另外,由于冬季干旱少雨,水源不足,对于灭火工作十分不利。对比一下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的发生条件,就很容易理解鲁襄公九年发生的火灾气象条件了。

为何是天火,不是人类行动引发的火灾呢?我国古代用字十分讲究,人火曰火,天火曰灾。也就是说,人放的是火,就是小型的火(灾),而不知原因的火灾(如雷击,自燃,陨石撞击等),才可称为(天)灾。而且,我国古代灾字有三种写法,现在仍然使用的,是上盖下火,意思是室内的火灾;大自然造成的灾难,最常见的是水灾和(野)火灾,用上水下火来代表;而人类战争造成的灾难,如孙子兵法所鼓吹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则用“哉”字代表,甲骨文的写法是车上载戈,意思是兵灾。现在,后两者用法都并入第一种了。所以,鲁襄公九年的火灾,毫无疑问是上水下火,代表火灾原因不明,往往是气候造成的木材自燃现象。

乐喜,又名子罕,是宋国的司城。司城是一种职名,本来是职名是司空,因为国君宋武公的名字也叫司空,为了避讳,就把司空的官职名改为司城。司城(司空)是掌管工程的官职,为六卿之一,是当时的执政大臣。乐喜在当时不仅是一个贤德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执政官员。

2, 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火没有烧到的地方,拆除小屋,用泥涂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准备好运土的畚挶(就是今天的簸箕),配足汲水的绳索瓦罐,备齐盛水的用具。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估计各项工作的轻重安排人力,把水塘蓄满水,堆积用于阻火的泥土。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巡视城郭,修缮守卫工具,标明救火用的通道。

一般而言,火灾需要三要素(燃料,氧气和能量)来维持。现代灭火技术主要控制能量,而古代缺乏有效的投送手段,不能把灭火剂(水)投送到火场底部,因此只有依赖隔离燃料。古代主要靠叉子和耙子来隔离燃料,罗马消防队伍(Vigiles)甚至还配备攻城的工具(投石机,Projectile,专门用来在火场推到围墙,为的是开辟防火间隔,让火焰因为缺乏燃料而熄灭。因为大屋拆除不划算,只能利用泥(防火阻燃材料)涂抹,防止火焰烧穿。这是《墨子》中的守城办法,乐喜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已。

沙土可以用来灭火?不错,任何不会燃烧的物质都可以用来灭火。凡是不会燃烧的物质,遇到火焰都去汲取其中的热量,而不贡献热量。这样就可以得到冷却燃料的效果。燃烧一定要气化燃料,发生气相的反应,使用沙土,或者水源,都可以通过冷却燃料而阻断燃烧的过程,达到灭火的目的。就此而来,备土和备水的效果相同。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不用沙土灭火呢?后处理太麻烦,没有用水那么方便。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投送的不便。在某些场合,如金属燃烧,化学品燃烧等,用沙土灭火仍然是一种合理的选项。

救火的主要方法是阻止火势蔓延,包括开火道和“济濡帷幕”覆盖未起火的建筑。春秋时期,建筑的规模不是很大(缺乏高层建筑),而且多用草木等可燃构件,一旦起火,很难施救。因此,阻止火势向毗邻建筑蔓延,不使灾情扩大,是灭火战术追求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个战术目标,主要方法有两条:

一是开火道,在已有灾的建筑与尚未起火的建筑之间,开出一条隔离带,把隔离带内的可燃物,包括一些小建筑清除掉。这就是现在采用的“破拆法”或“隔离法”。鲁哀公三年的火灾,为了保护哀公居住的宫殿,就在宫殿周围开出一条环行“火道”。预防火灾措施中的“表火道”,就是准备起火时开火道用的。可见,古人也在做灭火“预案”。

二是用“济濡帷幕”覆盖需要保护的建筑。济濡帷幕,就是用水浸湿帷幕一类的织物。鲁哀公三年的火灾,为了保护哀公居住的宫殿就采用这个方法,而且在实施时很有讲究,从可能起火的方向覆盖,由外到里,按顺序进行。美国现代野火的防止火灾蔓延到自家房屋,有时也用“济濡帷幕”,当然需要不停地供水,防止水分烧干,。

现代消防的表火道则是另一层意思。现代灭火实践,最忌讳的就是消防通道被占用,消防车无法接近火场,或者无法接近消防栓,消防队员干着急的局面。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就是指紧急通道保持通畅,不作任何其他的用途,只为了在紧急是作临时的疏散通道。关键时候,“无用”的空间可以发挥最大的救人效果,关键在于事先的管理和思想上的认识了。衡阳大火中的消防队员损失,是因为救火延误,部分原因就在于消防通道的非法占用。

 消防工作,真正用于灭火实战的时间,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时间,需要备战,这是典型的管理问题,需要统筹考虑。蓄水蓄土,都是为了在灭火时使用方便。巡城缮备,是为了在没有紧急情况下作物质的准备。

 

3, 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派遣华臣核定徒役人员,命令隧正调集郊外城堡的兵士入城供役,奔赴失火现场。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派遣华阅主管右师属官,令他们各司其职。派遣向戌主管左师属官,也要各尽其守。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 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派遣乐遄管好刑具,所属官也要各守其职。派遣皇郧命令校正疏散马匹,工正疏散战车,准备好衣甲兵器,守卫好武器库。使西锄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派遣西锄主管好府库藏物,命令司宫,巷伯加强宫内警戒,二师命令四乡的乡正祭祀神明,祝宗旨四城用马祭祀神明,在西门外祭祀盘庚。

 

春秋时,尚无专业的救火队伍,扑救火灾的工作主要由“正徒”和“郊保”来担任。 正徒,即徒役,专门供官府劳役的徒役。按《周礼》由地官司徒主管;“郊保”即徒卒,是郊外守卫小城堡的徒卒,由隧正主管。据郑玄注:“王国百里之内为六卿,外为六遂,遂通隧,隧正是郊外的地方长官。”宋国发生火灾时,乐喜命令司徒华臣率领“正徒”,隧正召集“郊保”赶赴火场救火。可见,这两支队伍是当时救火的主要力量。正徒,可以说是比较专业的,因为地形熟;郊保,是半军事化的,是业余水平。正好和现在的做法相反。

 

这一段,说明了当时各种官员的职责。应急管理,就是要人人都能明确在紧急时刻的职责,让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包括逃生行动。由于古代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具有不可类比性(功能相似,内容不同),这里暂时略过,待时机合适时再作分析。我相信古代的应急管理也是符合现代原则与实践的,但读书不够,暂时无法深入,见谅。

 

有道是,防火有理论,灭火靠策略;战场备材料,火场需空间。战术未曾改,人事难旧观,应急多准备,火场少危险。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42699.html

上一篇:朱雀消防说毕方
下一篇:火上浇油为灭火?

3 代恒伟 吕喆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