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修炼,快乐生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lu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博文

科研工作中的“被需要”

已有 5872 次阅读 2010-5-26 10: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目标, 沟通, 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由一群忠于某个共同目标、一起愉快工作、并且形成高质量成果的团队成员完成。欲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团队,每个成员都需心甘情愿地做贡献。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1 关注WIIFM
我们必须了解每个成员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即WIIFM:其中什么同我有关,What’s in it for me?每个成员都想知道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要做什么,能从这种经历或自己所做的贡献中得到什么。如果只是盲目地进行科研工作,则无异于瞎人摸象,每个人只是在自己狭小的视角内被动地接受任务。当我们以任务式心态完成某件事情时,结果肯定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
科研工作的目标设定应与团队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科研工作能够逐步走向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中,每个团队成员是必不可少部分。只有每个人尽可能多地做出贡献,引导团队走向光明,才会触发新的光线。这就如同玩拼图游戏,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块拼图,丢失其中的任何一块,总体画图都不可能完整。科研工作便是在这一块块的拼图工作中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 建立核心竞争力
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成为所在科研团队的重心。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投入,在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同时,发现科研工作的意义,从而投身其中。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成员或其贡献都是重要的,我们处于下列被需要的哪种象限呢?当我们感到被需要的成就感或满足感时,我们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当产生危机感或愧疚感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欠缺之中。 
                               
                                          
当我们有能力主宰周边的各项事务,当我们能够利用已有资源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必要支持时,我们便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从而产生相应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是,当我们感到被别人控制,当我们认为自己缺少支持或者资源时,我们便会感觉到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这时只有努力奋斗以追求卓越,才会改变现状。
但是,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并不代表你一定不行。在被需要去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是提高自己各项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解决别人的困难也即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应能力,也许会让我们当时产生危机感及愧疚感。可正是这些不断获得的危机感与愧疚感才是促进我们保持科研工作持久动力的唯一来源。
3 替代性学习
生活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实践学习保证工作中不出现任何疏漏。但却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避免问题的发生,那便是通过咨询别人进行替代性学习。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分清事情的重要度、紧迫性,同时还需学会利用身边可借用资源。人都有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工作中我们应具备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的姿态,这样才会借东风之力直达青云。在请教别人前,我们需要注意先将自己杯子里的水清空。很多人都只是一方面不断地往里面注水,而另一方便却又不愿倒出原有的污浊部分,这样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并无任何意义。
在请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感恩。科研工作中,无论遇到困境逆境,持之以恒地不忘感恩便是对待生活最好的回馈方式。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也提到:每个人都要心存有爱。对于师兄师姐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欣然接受。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行动中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将这种帮助所获的收益传承给其他人。这样,才会保障科研工作中持久不断的源泉流淌。
科研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简单地达到既定目的。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当我们由暗淡无光逐渐走向一片阳光时,将会发现其中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多东西便会不期而至。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6772-328798.html

上一篇:解读稻盛和夫,不负人生二十载
下一篇:平凡还是平庸?

34 武夷山 王进 郝震冬 郭胜锋 罗会仟 马臻 吕喆 陈永金 柳东阳 张旭 田仁飞 彭春艳 唐常杰 邓景华 张少雄 罗广营 李毅伟 曹丽 刘博 贺爱群 李萍瑶 周灵娜 刘广明 李莎 仇三水 杨其 passerby idleyouth Lolaa Firelord freeagain Tiffany925 LoveYcf1987 bigbull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