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mingh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minghui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七章 从概念到理论
2017-1-3 16:38
第四十七章从概念到理论 出身于工匠之家的法拉第13岁成为书籍装订学徒,由于工作的便利,在那个文化与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勤奋好学的法拉第阅读了许多的科学书籍。法拉第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读书会,充实与完善自我的精神与头脑。 法拉第远大的志向与好学的精神得到了皇家研究所化学家戴维的赏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6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六章 电的科学
2017-1-3 16:36
第四十六章电的科学 实际存在的最微小的物质粒子是电子。 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 2 (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表示了质量—能量相等的思想,即能量等同于质量,质量也等同于能量。他的这一观点在核反应过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按照这种观点,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光也具有物质性,因为光是能量的一种 ...
个人分类: 科学史|20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五章 能量
2017-1-3 10:45
第四十五章能量 应用能量的技术发展程度代表了人类科学发展水平。 地球上的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吸收利用太阳光线的能量而生长,食草动物再依靠采食植物而生长。在陆地上如此,在海洋中也是一样。各种生命形式的动物与植物利用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而生长,世代绵延。倒下的植物,死去的动物,被掩埋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9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2017-1-3 10:43
第四十四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切生物的进化都向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都被自然所淘汰了。 在特殊的情况下,生物的某一种性状可以进化发展到一种极端的状态,反而使这种性状在新的环境中成为了不利于生存的特征,爱尔兰麋鹿可以作为例子。爱尔兰麋鹿原本在开阔的原野上生活,一代代的性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9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三章 华莱士
2017-1-3 10:41
第四十三章华莱士 华莱士 ① 是一个与达尔文截然不同的人。 华莱士生于1823年,比达尔文小14岁。他的父母家境贫寒,因此成年后的华莱士必须自己谋生。成年的华莱士保持了儿童般的好奇心,他在担任土地丈量员的时候,对植物与昆虫产生了兴趣。华莱士结识了一个昆虫学家,他们进到山里去采集标本,甚至不 ...
个人分类: 科学史|2011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二章 基因与进化
2017-1-3 10:38
第四十二章基因与进化 生命是神奇的,不多的几种元素组成的两条DNA螺旋相连接,便具有了自我复制功能,使生物的特性代代相传。几十亿年前,最初的生物便已经在地球上出现。因为DNA复制过程中偶发的随机变化,或自然界的各种粒子或电磁辐射导致DNA中基因的变化,使每一代生物产生一些微小或巨大的变异。环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6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十一章 发现双螺旋的启示
2017-1-3 10:36
第四十一章发现双螺旋的启示 大西洋两岸的三个小组,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道路上竞跑,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氛围,避免了科学的固步不前,刺激与催发了新的科学理论的诞生。 北美洲,实际上主要是美国,作为欧洲人眼中的新大陆,是一块没有什么久远历史的土地。美国人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7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三十九章 元素与生命
2016-12-22 17:19
第三十九章元素与生命 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将当时已知所有的元素按照元素性质的变化排列在一张表内。到二十世纪开始时,人类已经发现了周期表上的绝大多数元素。 元素组成了地球上的万物,形成了各种生物,包括我们人类。生命是神奇的,神奇的生命是怎样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呢? &n ...
个人分类: 科学史|16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三十八章 发现中子
2016-12-22 16:31
第三十八章发现中子 1920 年6月3日 ,卢瑟福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说,讲了他上一年的工作,他用α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核撞击氮原子,产生了氧同位素O 17 。正常的氧元素的原子量是16,氮是14;用氦核(原子量4)撞击氮原子,氦核与氮原子核结合,然后放出一个质子,产生了原子量为17的氧同位素。在演 ...
个人分类: 科学史|20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