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秋天的许巍

已有 1543 次阅读 2023-9-12 21:2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秋天的许巍                                      

一直喜欢许巍,特别是那秋天的许巍。90年代末,理想时代渐行渐远。张炬去世了,香港红磡的光辉消失了,中国的摇滚一片沉寂。魔岩三杰都不见了。苍蝇等乐队都是压抑的嘶哑,没有任何旋律了。但我找到许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一种摇滚。那是秋日的绝唱。是宋玉悲秋以来的流绪之光。                  

第一次知道许巍是个老同学推荐的。当时我告诉他没有歌可听了。他说:“实在没有听的,就听听许巍吧,还可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年岁末冬寒之际,考完研,我就到影像店去买了许巍的磁带。是他的《在别处》。这个哲理似的名词让我有点想法。记得昆德拉有部小说就叫《生活在别处》,叙述一个诗人的故事。磁带封面颜色几乎全是黑色。让人想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那个黑色中,先生撑着拐杖独行的封面。中间是有一点白色的天空,下面是一个人弯腰托着要飞的翅膀,翼很长人却小。张洁的小说《沉重的翅膀》正好作为注脚了。又有一种“还是飞不起来”(《两天》)的感觉。再看许巍的样子,个子不高,长发飘逸,面目清秀,有一种才俊之气。我预感选择是对的。

我听摇滚都是先放进录音机,然后听旋律如何。然后再看歌词。当录音机飘荡起来,我一下震惊了。中国大陆还有如此好听的旋律的摇滚?这真实名副其实的“在别处”的音乐。而这种好听不是那种煽情的做出来,而是来自歌者的生命深处。他的歌词如一个行吟诗人,完全发自多感的性灵。尤其和那些矫揉造作,诵圣肤浅的流行歌曲相比。非常类似那种金属柔情。那种感觉就是读王小波的小说一样。《水妖》那波流潺潺的琴音,那不灭的理想难道就不是王小波的《绿毛水怪》吗?“我站在水的中央,让我充满幻想,你让我进入水底,长发会永远不脏。这诱惑让我向往,这歌声给我幻想,我却留恋岸上风光”。水妖似可看着许巍理想生命的投影,幻化为爱情的呼唤。歌词与《离骚》的末尾相似。屈原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了,抱着逃避的心态,驾飞龙欲离楚国而去。但到最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幻灭的痛苦深入骨髓。《水妖》的诱惑最终失败,岸上也许是一川烟草,迷茫前途,然我们依旧难以舍弃。那段时间我自己内心也很苦闷,听了许巍的歌,绝望、痛苦、迷茫、理想都被融化进那个深秋的夜晚,水波不兴,木叶悲凉。我听到一种坚韧的灵魂。人在苦闷的时候还是要听愁苦之歌,所谓长歌当苦,正是此此意。才能真正升华自己精神。“愁苦则其情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张煌言《张仓水集》卷一《曹云霖诗序》)如果只有旋律美,那还不是许巍,许巍的灵魂美似秋天。他喜欢这个让人伤感的落叶时分。从屈原的《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目眇眇兮愁予”开始,到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抒发“贫士”流浪不平之气。秋成为文学中国重要的意象和文化符号。80年代以来的中国摇滚还很少有人注意表现秋天。许巍喜欢秋天。他再《两天》中唱道:

     我想飞,可还是飞不起来。
  你就这样离开 带着所有伤害
  秋天还是秋天 依然美丽凄凉
  还是飘飘荡荡 依然充满幻想
  我想飞 还是飞不起来
  我想飞 在每个想你的秋天
  我想飞 在歌声响起的夜晚

 

幻想的秋天,却飞不起来,但依然想飞。这是秋的迷人和苍凉。秋风落叶,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人都会想念那些值得怀念的人事。感叹人生的短暂。贵为天子的汉武帝也写下来如此凄凉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面对秋天,我们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无奈。而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将秋天写得绝美,此后无人能超越这种境界了。凄美和无奈是秋天的文化特质。“美丽凄凉的秋天”是许巍那时的重要心灵符号。也就上继了离骚以来的秋文化的符号。他专门写了《我的秋天》:

没有人会留意
这个城市的秋天
窗外阳光灿烂
我却没有温暖
伴着我的歌声
是你心碎的幻想
这秋天的夜晚
让我感到茫然

这是属于许巍的歌。因为秋天属于许巍,他能品味生命的苍凉,拥抱一个诗

意的世界。这是“没有人会留意”的事情。想起读研时候,邱瑞祥老师和我吃饭时,尝言:“你们注意过脚踏过落叶”的那种声音和感觉吗?记得我曾问过我的一位同学,那梧桐树的叶多美,他无动于衷。庸众根本不会去看秋天和飞舞的黄叶。他们只会扫去落叶,铸上水泥。毁灭一切美好。《青鸟2》中所唱的“我的每个幻想总在每个秋天飞扬秋天明媚的阳光依然照耀着我”。这是他喜欢秋日的原因。一个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季节,就找到了生命的根。许巍的秋天是孤独的,迷愁的,但又是超越庸众之上的生命个体思索。我想起阮籍的《咏怀诗》诗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生活的叙述越绝望,其实越是爱恋生活。期待爱情,渴望生活。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乃绝望之歌,但也是爱恋人世之叹。秋天是许巍的生命寄托。秋天苍茫,但有黄的和红的残叶,亮着希望。       

《树》完全就是一首优秀的白话诗。作为人要忍受生活的苦难。要学会坚韧。这首歌的曲奔放而潇洒。再细品歌词,苍山云树,鸟唱风飞,如诗如画,寻寻觅觅,理想之光在哪里?

我站在夏日的黄昏
身体迎着风飞舞
一双鸟踩着我的肩
我听见
她在歌唱着明天
我想问
这世界
是否遥远又无限......

    岁岁年年的守望,理想和期待日益淡薄,欲望在暗夜滋长,可持守的心还在。

《在别处》是压抑的的绝唱,黑色的梦幻,爱情的渴望,有点窦唯的《黑梦》的味道。“我看不见我的明天”但他注重旋律之美,化黑为亮,可谓“黑之花”。没有一般摇滚前卫的声嘶力竭的喝骂,骂就不是艺术了。许巍保持了音乐的本色。的音乐符号是朴素哲理性的歌词与绝美旋律的配合,如蝎子乐队的《变幻的风》、枪与玫瑰的《十一月的雨》那种让人听雨销魂的风范。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摇滚都是旋律最美的。形式非常重要,没有好音乐形式就没有歌。喧嚣怒骂,晦涩难懂固然是情绪的发泄,但不能流传。不能流传,就不能感动大众。唐朝白居易之所以成为“广大教化主”,就因其词通俗而绝美。故流传天下:“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白居易《与元九书》)摇滚歌曲应该注意旋律美,在配上似浅实深的歌词。而这恰恰是中国摇滚没有注意的。那么多重金属,朋克为一般老百姓所摒弃,其实就无法听下去。这是摇滚的悲剧。摇滚教父崔健后期的歌,大家都记不住,就是因为没有旋律美。我们喜欢的还是《花房姑娘》、《假行僧》那样的歌。许巍的梦虽然有黑色的阴霾,但有秋天的还是闪烁了光芒。黑白世界中我们还能体味有红叶,有夕阳下的波光点点,有逝去的80年代的理想的崩溃后的沉重。始终有一种希望。即使是渺茫的。《我的秋天》可谓这一阶段许巍的生命的象征。这首歌的MV完全是黑白的。许巍拿着望远镜,在“那些无助的夜,漫无目的的走”。

 许巍的歌,我觉得有点像唐朝的白居易,旋律美歌词似浅实深。《我的秋天》、《青鸟》、《我思念的城市》这样的歌,歌者内心都很悲凉,但词意沉郁如秋,旋律美得窒息。我曾经很喜欢听齐秦的歌,但许巍又超越其上了。连老崔都不能不退避三舍。欣赏《在别处》那段时间,我天天听,毫无厌倦之感。就像读郁达夫的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第一次买的磁带就听烂了,我又去买了一盒。当时还不习惯CD。就买磁带。那些歌让我在1999年沉醉不已。2001年我又买了《那一年》。同样陪伴我度过考研的焦虑岁月。这张专辑继续保持了旋律美的魅力。我最喜欢《方向》这首歌。为了理想,不惮白发苍苍的夕阳。

天空中孤单的飞鸟
墙壁上昏暗的夕阳
总是让你柔软的心
轻轻掠过一些暗影
你坐在朝西的阳台
让寂寞随黑夜袭来

“孤单的飞鸟”在秋天的夜晚,现在已经找到了“春天”。这是从黑色走到艳阳的开始。这段时间依然是许巍的秋天,但已经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曲调开始明丽,他一走出了“那一年”,迈向艳阳天。《情人》、《九月》、《故乡》等曲美似云南的七彩云霞,歌词变得青秀瞻丽。

许巍最早的这两张专辑,是他生活最苦,生命体验最愁闷的时期。发之于诗,铸其天才之音缘,遂成杰构。深沉的痛苦思想和音乐旋律的完美的结合是《在别处》和《那一年》的特质。这这个是韩愈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谭唱和诗序》)这两个专辑可谓许巍的双壁。后来的《时光漫步》、《每一刻都是崭新的》、《爱如少年》等专辑,继续保持了旋律美,思想上是受到佛教与老庄思想的影响,词意明亮了,唐玄奘乐观豁达的气息进入许巍心中,诞生了《蓝莲花》这样的经典。许巍从秋天走向了春天。这是走出压抑黑梦的必然。也是许巍战胜自我的陈果。这些歌更为大众所喜欢,不过,有些歌的内涵稍微降低。快乐的歌不是没有好的,但确实难敌愁痛之声。句像莎士比亚的喜剧无论如何不能和《哈姆雷特》相比。原因何在?盖“乐主散,一发而无余;忧主留,辗转而不尽。意味之浅深别矣”。(陈兆仑《紫竹山房集》卷四《消寒八咏序》)

许巍又出新专辑了《无尽光芒》。我还没有听。但秋天的许巍是他的绝唱。在我,秋天的许巍是我的享受,在这个口水网络烂歌盛行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尘世,就需要秋天的凄美和感情的注意。秋天的许巍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知道,那秋日是永恒的,是不可复制的秋天。属于许巍,也属于所有的不平的士。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97716-1402394.html

上一篇:《路边野餐》的野人
下一篇:寻幽灵应寺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