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 | 《物理学报》专题

已有 1229 次阅读 2022-9-18 22: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918223256.jpg


编 者 按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和“热能”息息相关。现代科技史上,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奠定了工业革命。1822年,傅里叶提出导热定律和传热方程的数学解法,由此发展的傅里叶变换广泛应用在诸如音频、图像处理等众多领域。到了 20世纪初,普朗克关于黑体辐射的研究成为量子力学的开端。2020年开始的新冠病毒疫情之后,利用高温杀灭空气中的病毒也获得不少关注。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学科,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关于热的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也在不断推进。2005年,《科学》杂志在创刊 125周年之际提出的 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中,就包括地球这个巨系统的热能平衡问题:“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上升多高? ”2021年,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科学》杂志再次提出了 125个科学新问题,特别关注了“物质传热的极限是什么? ”这个热物理的基础问题。可以预见,对于热物理深层机理的研究必将引发新的技术革新。


在电力紧缺的今天,全球约 60%的能源都以废热的形式白白浪费。从这个角度来讲,热物理的进展对于我国最近强调的“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根据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力争于 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呼应。“十四五”作为“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以能源科技创新为先导。


而在利用的和废弃的能源中,占比最大的都是热能。关于热能的研究涉及材料、电子器件、生物、能源等诸多学科,纳米工程的引入为热物理的进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废热回收,微纳米电子器件、电池中的过热问题会直接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成为 5G、量子计算、芯片、电动汽车等国家战略技术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作为工程应用的基础,我们对于热物理、尤其是纳米工程中热物理的认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物理、工程、材料、电子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在上述新兴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鉴于纳米关键热物理问题研究的挑战性与紧迫性,《物理学报》特组织本专题,并邀请国内外活跃在相关领域前沿的中青年专家撰稿,从多个角度、跨学科、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热点研究成果并探讨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包括仿生辐射制冷、导热智能材料及应用、纳米相变材料与储热、量子技术需要的稀释制冷机、固体锂电池热管理、第三代半导体和芯片热管理、声子弱耦合与热输运和热调控等。


在此,我们乐于和读者分享这些热物理的前沿进展,也希望这些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会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


客座编辑
微信图片_20220918223308.jpg


郝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系的副教授。研究重点是材料和电子设备中的纳米级能量传输,包括热电、高功率电子器件和二维材料。作为热电研究的团队成员获得过2008年R&D 100奖,2015年因石墨烯研究获得AFOSR 青年学者奖,2017年因晶界热研究获得美国自然基金 CAREER奖。2020年,成为亚利桑那大学工程学院Craig M. Berge院长基金的首批资助者。


微信图片_20220918223322.jpg


杨诺,2000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取得学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李保文教授。2009年至2011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李保文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陈刚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任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14年1月至今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获得过日本学术振兴会访问学者、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浦江人才、湖北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等人才计划项目。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国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小组委员和中国物理学会“四刊”(《CPL》、《CPB》、《物理学报》和《物理》)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交叉学科声子工程,包括微纳尺度传热、热能调控和转换、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基础和应用研究。


专题文章


环球同此凉热—纳米工程和热物理专题编者按

物理学报.2021, 70 (23): 230102.

doi: 10.7498/aps.70.230102

原文链接    PDF


稀释制冷机及其中的热交换问题

付柏山,廖奕,周俊

物理学报.2021, 70 (23): 230202.

doi: 10.7498/aps.70.20211760

原文链接    PDF

摘要:在低温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持续保持稳定的mK级低温是至关重要的。稀释制冷机是用来获得极低温的制冷装置,它利用了超流态4He与其同位素3He的混合溶液在超低温下的相分离效应。热交换器的性能是决定连续循环工作制冷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极低温下,氦与金属之间存在巨大的界面热阻(即卡皮查热阻),利用多孔的烧结金属颗粒来提高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地解决热交换问题。因此,研究极低温下金属颗粒与液氦之间的热交换,并以此为指导研制高性能的银粉烧结换热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中的热科学和工程问题

程哲

物理学报.2021, 70 (23): 236502.

doi: 10.7498/aps.70.20211662

原文链接    PDF

摘要:简单回顾了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史,并以基于氮化镓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为例,介绍了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产热机制和热管理策略。以β相氧化镓为例,简单讨论了新兴的超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和热管理挑战。然后重点讨论了一些界面键合技术用于半导体散热的进展,同时指出这些器件中大量存在的界面散热的工程难题背后的科学问题:界面传热的物理理解。在回顾了之前界面传热的理论发展后,指出了理解界面传热当前遇到的一些困难、机遇和方向。


热智能材料及其在空间热控中的应用

曹炳阳,张梓彤

物理学报.2022, 71 (1): 014401.

doi: 10.7498/aps.71.20211889

原文链接    PDF

摘要:空间技术等高新领域对智能高效的热控制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而实现智能热控制技术的关键是要实现材料的热物性智能调控,于是热导率可响应外场变化的热智能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本文梳理了热智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调控机理、调控幅度、应用价值等角度出发,介绍了纳米颗粒悬浮液、相变材料、软物质材料、受电化学调控的层状材料和受特定外场调控的材料等不同种类热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以热智能材料为基础的智能热控部件在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本文对热智能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纳米组装相变储热材料的热设计前沿

冯妍卉,冯黛丽,褚福强,邱琳,孙方远,林林,张欣欣

物理学报.2022, 71 (1): 016501.

doi: 10.7498/aps.71.20211776

原文链接    PDF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固液相变储热材料发展历程,重点针对纳米多孔定形相变材料,从材料层面的研发设计,到热物理层面的微观限域空间负载、结晶、导热机理,乃至围绕异相/异质匹配提出的显著提升相变蓄传热性能的强化手段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目前受制于单一尺度孔径无法兼顾储释热的密度和速率的现状,并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型多级尺度孔径的骨架材料以突破瓶颈的可能。最后,系统梳理了与之伴随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机遇和挑战。


导热高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

刘裕芮,许艳菲

物理学报.2022, 71 (2): 023601.

doi: 10.7498/aps.71.20211876

原文链接    PDF

摘要: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是良好的电绝缘体和热绝缘体。高分子聚合物具备质量轻、耐腐蚀、可加工、可穿戴、电绝缘、低成本等优异特性。高分子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器件。由于高分子材料的热导率比较低(0.1—0.5 W·m–1·K–1),热管理(散热)面临严峻的挑战。理论及实验工作表明,先进高分子材料可以具有比传统传热材料(金属和陶瓷)更高热导率。Fermi-Pasta-Ulam (FPU)理论结果发现低维度原子链具有非常高的热导率。广泛使用的聚乙烯热绝缘体可以被转变为热导体:拉伸聚乙烯纳米纤维的热导率大约为104 W·m–1·K–1,拉伸的聚乙烯薄膜热导率大约为62 W·m–1·K–1。首先,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总结导热高分子材料的传热机理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导热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策略;然后,讨论了在传热机制及宏量制备方面,高分子聚合物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最后,对导热高分子的热管理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例如,导热高分子聚合物在耐腐蚀散热片、低成本太阳能热水收集器、可穿戴智能冷却服饰、电子绝缘却高导热的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热管理应用前景。


仿生辐射制冷的研究进展

阳润恒,安顺,尚文,邓涛

物理学报.2022, 71 (2): 024401.

doi: 10.7498/aps.71.20211854

原文链接    PDF

摘要:辐射制冷是一种通过光谱调控来实现降温的新型制冷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主动制冷技术,如吸收式制冷、压缩制冷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辐射制冷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辐射降温特性。不同生物通过其材料、微观结构、行为等实现辐射制冷调控,为人类探究新型辐射制冷材料和器件带来了启发。本文也归纳了生物的辐射制冷机制,总结了生物结构的优化方法,并介绍了当前仿生辐射制冷的研究进展,对仿生辐射制冷的研究方向、应用前景和材料制备方法进行了展望。高功率、智能化的辐射制冷材料和器件是未来仿生辐射制冷的重要发展方向,先进微纳加工技术的融入将使仿生辐射制冷在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应用。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内部热输运研究前沿

吴成伟,谢国锋,周五星

物理学报.2022, 71 (2): 026501.

doi: 10.7498/aps.71.20211887

原文链接    PDF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及其内部热输运研究的意义。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以及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热输运性质相关的实验和理论工作。针对脱嵌锂过程对电极材料热导率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非晶态转变对电极材料热输运研究的挑战,界面热输运模型与方法不足等问题,系统梳理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内部热输运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


纳米尺度热物理中的声子弱耦合问题

潘东楷,宗志成,杨诺

物理学报.2022, 71 (8): 086302.

doi: 10.7498/aps.71.20220036

原文链接    PDF

摘要:纳米尺度热物理中的诸多新现象、新机制与声子弱耦合存在密切关联。本文介绍了声子弱耦合机制,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低维体系中热导率的尺寸效应、声子双温度现象和范德瓦耳斯堆叠界面的高热阻等。同时概述了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新颖物理现象的前沿研究成果。对声子弱耦合目前面临的问题,例如理论模型如何加入声子波动性等,进行了简要讨论和展望。


光热防冰防霜防雾表面近期研究进展

马维,李洋,姚舒怀,黄宝陵

物理学报.2022, 71 (8): 089201.

doi: 10.7498/aps.71.20212277

原文链接    PDF

摘要:光热防冰防霜防雾表面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因其出色的有效性和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特点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青睐。本文聚焦太阳能光热防雾表面和超疏水太阳能光热防冰防霜表面的近期研究,首先介绍太阳能光热表面及其机理,然后分别介绍防雾领域和防冰防霜两个领域的主要工作。以光热材料种类为分类依据总结不同光热材料表面的组成、制备方式、光学性能、疏水性能和防雾防冰防霜性能。此外,着重介绍了本联合课题组对光热表面的主要研究。最后,对光热防冰防霜防雾表面性能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光热表面目前的挑战与未来潜在的重要发展方向。


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进展

安盟,孙旭辉,陈东升,杨诺

物理学报.2022, 71 (16): 166501.

doi: 10.7498/aps.71.20220306

原文链接    PDF

摘要:随着微纳电子器件热功率密度的迅速增长,控制其温度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性能热界面材料是热管理关键问题之一。由于高导热特性,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从原子尺度深入理解复合体系中声子输运机理,有助于提升复合体系导热性能。本文从石墨烯内热阻和和复合体系界面热阻两方面介绍和讨论石墨烯复合体系导热的研究进展、导热机制以及调控方式。最后对该方向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热电空气消毒系统

季仁才,彭桂龙,徐振伟,杨诺,郝磬

物理学报.2022, 71 (16): 168401.

doi: 10.7498/aps.71.20220757

原文链接    PDF

摘要:流行性病毒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社会正常运行,因此有效杀灭病毒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热电空气消毒系统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该系统利用半导体热片具有冷热两端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空气加热(可用于消毒)与冷却降温至舒适温度。测量结果显示流入系统的空气首先被升至80℃进行消毒,之后被冷却降温至35℃。该系统总的能量利用率最高可达1.2。此外,结合测量结果和数值计算,本文分析了热电片级数、输入功率、空气流量以及边界保温等参数对系统传热性能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该系统在公共卫生、医疗、和家庭等空气消毒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实际消毒效果需要结合医学应用进一步研究。



专题文章网站链接:

http://wulixb.iphy.ac.cn/custom/topics

图片

《物理学报》2020—2022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微信图片_20220918223356.jpg



专题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类脑计算的物理电子学 (I)

非厄米物理前沿 (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 (I) 

二维材料的宏观制备

固态单量子体系的调控与应用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I)

微纳光电子与激光

太赫兹生物物理

非平衡量子多体系统(I)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热电材料及应用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I)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
超导及其应用
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百岁铁电: 新材料、新应用
太赫兹自旋光电子
低维材料非线性光学与器件
柔性电子
光学超构材料
电介质材料和物理
超材料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
载能离子束技术
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
非线性物理
拓扑物理前沿与应用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
拓扑经典波动
磁斯格明子专题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精密测量物理专题

铁基高温超导发现十周年

软物质研究进展
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
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
冷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
太赫兹物理
软物质研究进展
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
拓扑绝缘体
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
光纤传感
电磁波衍射极限
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
液晶光学及应用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
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
癌症生物物理



特邀综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稳态微聚束加速器光源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材料相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人工微纳结构增强长波及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后摩尔时代的碳基电子技术:进展、应用与挑战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目标探测研究综述

褶皱状蜂窝结构的单层二维材料研究进展

从“魔角”石墨烯到摩尔超晶格量子模拟器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从高质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线到马约拉纳零能模

霍尔天平材料的多场调控

飞秒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最新进展

磁场中拓扑物态的量子输运

转录机器: 绳上舞者

论材料非晶形成中的焓与熵: 竞争亦或协同?

二维材料热传导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发射特性与波束调控研究

自组织结构的控制: 从平衡过程到非平衡过程

层状手性拓扑磁材料Cr1/3NbS2的磁学特性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研究

非晶态物质原子局域连接度与弛豫动力学

Verwey相变处Fe3O4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特性

纳米光学辐射传热: 从热辐射增强理论到辐射制冷应用

拓扑材料中的超导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腔自旋波混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超快脉冲激光器

重费米子材料与物理

在人工拓扑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寻找Majorana零能模

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光电探测器

二维极化激元学近场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

利用光谱和质谱成像技术实现指纹痕量检测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进展

二维有机拓扑绝缘体的研究进展

核壳结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高温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及其应用

基于光量子态避错及容错传输的量子通信

双连续型乳液凝胶(Bijel)的研究进展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观点和展望精选


  钒基笼目超导体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同质结的光电探测器

里德堡原子多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液相外延层层浸渍组装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及其物理性能

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的一些新进展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柔性基底体系的模型与应用

新型助熔剂助力铁基超导1111体系单晶生长和物理研究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微信图片_20220918222559.jpg       微信图片_20220918222604.jpg


微信图片_20220918222609.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7348-1355905.html

上一篇:量子计算新进展:硬件、算法和软件(I) 《物理学报》专题
下一篇:基于高次谐波X射线光源的三维纳米相干衍射成像技术 | 《物理学报》特邀综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