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术语翻译的推敲

已有 3403 次阅读 2010-3-30 02:3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术语翻译, 最小作用量

术语翻译的推敲。 (294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7, 2010 08:04PM

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是“最小作用的原理”还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应该说是“两可”。但是到了“量子化”的境界,复合词“最小作用的量子化”与“最小作用量的量子化”显然就有些区别了。 

拉格朗日量是人名Lagrange+ian的翻译。“人名+量”应该说是很形象的译法。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动量和能量的不是来自[ian],这个译法大约是根据“函-数”的思路创造出来的。理解不了“函数”,令多数人感染上了“自卑”的情绪。过去小学里的课程叫“算术”,到了中学里才是“数学”。可见“数”(名词)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好理解的概念,需要放到中学里讲。“术”就是个小儿科了。不需要懂什么道理,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能把“函-数”、“代-数”甚至于“几何”都看成是“数”的亲戚,就可以到达一个很高的“学”的境界了。 

这类事情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讲,中学生们总是“似懂非懂”的样子。这也有些象恋爱,在那个年龄段上,对恋爱这类事情基本上也都是“似懂非懂”的。“奥数无用论”的观点大约就是根据孩子们这样的发育阶段提出的。 

拉格朗日量对时间的积分(量)叫做action。action是个常见的词儿,用在电影分类上译成“动作”片儿,在物理上,前辈们译成了“作用量”。镜某认为是个比较没有档次的译法。但是约定成俗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了。action直接译成“作-用”就很有诗意了。这个“灵感”是来自理解“讲学”的提法。 

象镜某这样的“民科”也有人请“讲学”呢。当然“讲学”可以释义为 讲-学问,也可以理解为 讲-如何学。人在三十代比较“卡”(=不上不下)。讲-学问不够斤两,讲-如何学也是时过境迁。因此镜某发明了“讲-用”的说法:虽说是“学”没有成,但也“学”过了,现阶段是在“用”。这样一来才理解了当年“讲-用”、“活学活用”提法的本意—— 讲如何用的。仿照这个用例,物理上的这个action译成作-用就上档次了,因为少用了一个字。费劲作拉格朗日量对时间的积分(量)干什么?要派用场呢==作-用。这样一来,action就可以用来作电影导演的命令了:action!译意成国语就是“走——”。 

怎么“用”?上帝的做法是最省地“用”=最小作用,节省到连“量”都不要了。热、熵、功等都不用后缀“量”,作用也应该痛快地不用后缀“量”。 

如何决定“最小作用(量)”?古典力学是采用了变分的手法。如果自然界里存在着一个“最小作用量”的话,变分的解析手法就失效了。自然界里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最小作用量”呢?回答是有这样一个“最小作用量”——普朗克常数。 

是“最小作用的原理”还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国人一般都说“最小作用量原理”([www.sciencenet.cn]),因此也就认为“物理学大师们在热力学领域中遭遇了一场滑铁卢之战”。殊不知,正经的物理思路在于自然中“最小作用的原理”与“最小作用量的存在”的调和。只有这样看世界才能够档次。各位看官,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该如何翻译呢? 

王老太太遇到玉老太太,就差这一点儿。当年镜某是“讲用”,如今就是“讲学”了。可惜,人世间适用的是“最作用的原理”的对称型——“最作用的原理”。因此,既不是要“讲用”、也不是要“讲学”,而是要“讲官”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307107.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 - 当爹妈都不容易,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1 鲍得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