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需要加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

已有 2313 次阅读 2010-12-4 01:2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断层, 位错论

需要加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 (153801)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16, 2008 06:13PM 

历史是那么的相似,今天学生对政府的要求与当年(GCD)对当时政府的要求居然是一模一样。这就要分析为什么了。 

俗话讲,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里面责任不同、立场不同。当局发预报,边界条件不在地震有没有前兆、可不可测这类不着边际的讨论,而是在具体的 "数量化"上。 

1)时间24小时以内, 
2)位置100公里范围 
3)大约的震级 
4)地点、时间和震级综合评估后的概率。 

要保证综合概率大于60%,3个因子平均每个就要大于84%。照这里常议论的高考分数来说,各科都能考84分以上的不在多数吧?有这个分数了基本上考大学就是所向披靡了。 

一个因子要保证有84%的可靠性需要多大的投入?这也可以定量化。更困难的是地震震级越高,数量就越少,给预测的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利。 

这些话是对“文科”的情绪化的人们说的。对“理科”情绪化的人们,就要讲,不要看不起师范的、文科人的分析文章。不能有这样的偏见。在星湖里给了一个Bayesian model说法。恐怕灾害学里投稿的龙先生也不知道这个Bayesian model说的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分析这类事情的数理保证。不要以为曾经是理工的“高才生”,就以为是理解了数理了,不着(L4)地“批判”人家。 

又及,定义这类事儿要说匀乎了。 

引用:
断层:因为板块运动形成的可以产生位错(断层平行错开的位移)的岩石破裂带。

就不匀乎。断层:由于岩层受应力变形产生位错破裂带。

 
下课。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镜子兄的定义不对 (273 字节) 
◊ 建议你give up, 从他下面帖子看他根本没有学过力学,别浪费时间了 
◊ 连位错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也敢来论对错?位错是微观的术语,宏观的就是断层了。随便找一本讲晶体位错的教科书都有描述。这个学问是伴随着半导体晶体的发达而发达起来的。国内大约南大作得不错吧。 (144 字节) - mirror 08-05-16, 08:14PM (153815) 
♦ “断层:由于岩层受应力变形产生位错破裂带。”, (157 字节) 
◊ 学问还不到家。一定是要用应力,因为后边有位错。 位错论里讲应力变形。应力仅仅是弹性论。有变形是为了突出这个过程的不可逆性。 (74 字节) - mirror 08-05-16, 06:55PM (153806) 
♦ 镜子兄,你是在狡辩 (552 字节) 
◊ 学识不足啊。 (388 字节) - mirror 08-05-16, 08:10PM (153813) 
学识不足啊。 (153813)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16, 2008 08:10PM 

引用: 外力,内力,应力,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云云的不过是些工科的“技巧”罢了,根本就不具备基于原子模型的现代科学微观见识。 


连《位错论》都没有听说过就不要来开牙了。微观尺度的理论、实验都是物理学上证实了的东西。然后再物理放大应用到宏观的岩石(层)上,形成了今天的地震动力学。基于这样的理论,才有今天可以知道哪里震了,断裂层有多么大等一系列的分析结果。塑性变形?还是省省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明白你为什么能“横扫一切”了, (77 字节) 
♦ 你到底是学什么的,怎么什么话题都敢开口乱说 (空) 
◊ 这么说吧, 除了你懂的,他全懂 (空) 
♦ 老中医了,懂不敢讲。不过能照出一些更不懂的人罢了。不用亮牌子。 先帝语录:一个人搞懂一个事并不难。难的是在搞懂了一件事之后还能搞懂第二件事、搞清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之间的关系,一辈子都“搞”下去。 “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原谅。“心”都没有就不是爷们了。 
(210 字节) - mirror 08-05-16, 08:25PM (153818) 
◊ 大师所言极是, (62 字节) 
♦ 无知的见过不少,没见过这么无知而厚颜的 
◊ 知道什么叫“镜子”了吧?知道什么叫“无知而厚颜的”么?不知道的话对着“镜子”说就是了。可着劲儿地、咬牙切齿地。据心理学考证,只有猴子一类的才不知道那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什么。 (122 字节) - mirror 08-05-16, 08:37PM (153822)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381499.html

上一篇:煮饺子的物理学
下一篇:“经验主义”的几种表现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