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xiangz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odxiangzi

博文

从“生牛奶比巴氏杀菌牛奶好”说起 精选

已有 8836 次阅读 2014-9-5 07:2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中国人, 牛奶

 牛奶及牛奶制品,已经成为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必备食品。然而,生牛奶比巴氏杀菌牛奶更好,甚至牛奶致癌等网络文章“漫天飞舞”,我们平常百姓该如何面对这些网络文章,该相信还是不该相信。以我自己为例,我看到这些网络文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说的有道理,牛奶真可怕;第二反应是,喝牛奶也有几年了,我会不会已经得病了,或者不久的将来会得病?赶快查查资料吧,自我诊治一下。百度,GoogleCDCFDA网站轮番上阵,大部分顾虑消失。

生牛奶比巴氏杀菌牛奶有营养,风味好,易消化。个人不敢否定这些说法,但也不赞同网络文章中过分夸大生牛奶的这些好处。牛奶中的蛋白是易消化的蛋白质,就算是巴氏杀菌后也比其他肉、蛋类宜消化。问题的关键是生牛奶比巴氏杀菌牛奶好多少,没有办法量化,而专业人士的说法是生牛奶和巴氏杀菌牛奶在这几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这种表述不是典型科学研究的表述方法,但是大致说明区别不大)。对于咱们中国人,这点好处更是大打折扣,因为大部分人喜欢喝热牛奶(煮开或者微波炉加热,无论是生牛奶还是巴氏杀菌牛奶),这就和巴氏杀菌牛奶差不多了。所以在营养方面就不用纠结生牛奶和巴氏杀菌牛奶。

但是,生牛奶潜在的坏处对人健康的影响比巴氏杀菌牛奶大太多了。从奶农挤完奶,去市场卖,等消费者买了生牛奶,喝到肚子里,这段时间里生牛奶所携带的致病菌已经大量滋生,大量的致病菌很容易使消费者患病(除非你自己家养奶牛或者拉着奶牛边挤边卖,刚挤的奶短时间内就被喝掉,生牛奶中少量的致病菌不容易使人得病)。请注意,虽然巴氏杀菌牛奶中的绝大多数致病菌已经被杀死,但是还是需要冷藏,以防止少量的其他微生物滋生。

 同时,还有一种声音,全盘否定散户自售的生牛奶,认为散户的生牛奶不达标,没有国家检疫部门的认证。都是混口饭吃,何必挤兑散户呢。让我个人选择,我宁愿相信农民自己。做小本生意的人,都是靠老顾客,可能很少有害人之心。有认证的牛奶企业又能怎么样,我们都懂的。

牛奶致癌,牛奶中的维生素D有毒,这些声音太可怕了。按照网络文章的说法和逻辑,过量摄入任何食物都能提高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或者引起中毒。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可能引起“高钙血症”,但诱因不是牛奶,而是额外补的维生素D,提醒大家,不要随意吃复合维生素片了。个人觉得整体上美国人是属于维生素过量的,中国也要有这个趋势了。

还是回到牛奶摄入量问题上:每天喝多少牛奶是过量,标准量是多少,又是谁制定的标准。例如在美国,大部分医生推荐成人每天喝3杯,儿童老人喝2杯(差不多1斤奶,中国也有1斤奶工程)无脂或低脂肪牛奶,现在又有实验证明低脂肪牛奶不如全脂牛奶营养均衡,不利于脂肪代谢平衡,推荐孕妇喝全脂;也有医生认为现在摄入的牛奶过多了,可能2杯以下才好。说来说去,就是没有标准。中国的牛奶企业比较“好”,替消费者设计好了,一袋牛奶差不多就是美国的1杯。我个人基本上每天喝1袋,国产牛奶贵不算,安全性也令人担心

另外,喝牛奶补钙,高钙奶好?牛奶富含钙,而且牛奶中的钙容易被吸收,天然的高钙奶可以考虑,额外添加钙的高钙奶就完全没有必要了。高钙摄入和骨骼强壮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额外的高钙摄入可能引起代谢的紊乱。

其实,牛奶就是普通的食品,没有那么可怕,当然也不是像商家宣传的那种“最佳的补钙食品”(商家的广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喝牛奶你就会缺钙,你要是缺钙那就更得多喝牛奶。实际上,正常人如果饮食比较均衡,没有必要为了补充钙而喝过多的牛奶,大家都知道牛奶中也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摄入过多,危害很大)。

最后我想说,类似“牛奶致癌”这样的网络文章不需要严谨,只需要通过造势,制造负面效应。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帮助下,快速滋生、蔓延,提高点击率。这就需要政府,科研院校等非盈利组织积极地开展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长期地宣传实实在在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当下的“刷脸”式科普,弄几个专家,留个影,上传到网络,结束了,这种没意义)。长期坚持下来,咱们普通百姓的科学意识和修养也会逐渐提高,老百姓水平高了,各种愚民文章和政策也就不攻自破了。


P.S. 目前比较火热的转基因之争,也只能通过长期的科普宣传来解决。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7465-825114.html


下一篇:2014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12 曾庆平 杨国力 黄永义 孙卿 陈学雷 赵美娣 王春艳 孙学军 shenlu biofans tuner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