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精选

已有 19572 次阅读 2009-7-3 09: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纺织科学与工程

 

       昨天(7月2日),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公示了(http://www.cdgdc.edu.cn/)入选200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清单,非常高兴地发现由我指导的博士生孙宝忠名列其中。随即,《科学网》在头版头条也转发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的公示结果。
       孙宝忠是2006年9月14日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由于学校授予学位的时间一年只有两次,所以直到2007年3月才正式拿到博士学位证书。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应变率效应及动态特性分析》,主要研究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压缩性质,考察力学性质、破坏模式与加载应变率的关系,在频域内研究冲击加载的破坏特征和结构稳定性。由于避免了在时域中建立力学模型的复杂性,论文研究得到了很新颖的结果。通过该项研究,发现隐藏于时域中的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冲击加载响应特征,可应用于复合材料工程结构的冲击加载稳定性设计,例如高速飞行器中的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设计。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为基础,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篇,例如关于冲击加载下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以24页长文发表于国际创刊最早(1798年)的老牌科技期刊Philosophical Magazine《哲学杂志》,申请得到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和上海市教委晨光学者计划人才梯队。
       宝忠是一位来自山东荷泽曹县农村非常勤奋、实干的小伙子(现在女儿都一岁啦!),在我实验室从硕士一直到博士,与我一起建立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动态强度实验室,其中的艰辛他是体会最深的。
       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心里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起码,对于一个博士生及其导师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那一段博士培养时期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褒奖。但从更深层面上讲,这更是对一个学科,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和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肯定。
       回顾东华大学纺织学科的发展,自1954年开始由严灏景和张文赓两位知名教授牵头承接纺织部下达“超大牵伸”研究任务,后连续开展“三罗拉大牵伸装置与工艺理论研究”、“国产棉、毛纤维物理性质的研究”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纺织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对国家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在纺织工业上,有很多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的学生(这么多校名是按历史时间出现的,其实就是一个学校)。东华大学的纺织学科地位是几十年勤劳和辛苦出来的。
       以前关于纺织工业对国家的贡献就不要多说,只有一句话:纺织工业是国家工业的长子,很早就为共和国的发展挑起了重担,同时自己也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更多的呵护而积劳成疾。纺织工业的外汇收入支撑了国家众多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可是现在的家庭,逐渐忘记了这个长子曾经的贡献。当然,现在这个长子还是极具能量:整个纺织工业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 3.3%。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 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我国其他任何行业,大概很难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地位(占全世界的近1/3!)。
       学科强大了,整体力量提高了,学术高原也就出现了,在高原上出现高峰的概率总归要高于平原上的概率,所以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从2003年起,扣除2005年,吴雄英、李明忠、曾咏春、陈廷、覃小红相继取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今年孙宝忠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已经网上公示了。
       所以说,取得这样的荣誉,不是一个导师和一个博士生的荣誉,而是整个学科的荣誉,因为这是整个学科几十年孜孜以求发展、几十年含辛茹苦积累的贡献。同时也是在与兄弟纺织类高校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提升了学科的实力,毕竟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当然,现在东华大学纺织学科发展后劲不足,形势极为严峻!)。
       确实,我们在博士论文研究阶段确实也很辛苦,撇开实验室挑灯夜战、严寒酷暑不谈,单研究经费一项,就够我窘迫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钱用光了,后续的研究资金没有接上,后来实验室几乎没有可以用的任何资金,有时是用自己工资垫钱,发助研费根本不可能了。实验室装空调都没有钱,隔壁房间空调开着,凉气很足,我们实验室研究生工作房间只能用电扇吹吹,浑身冒汗,电脑也没有别的实验室那样新。虽然现在实验室研究经费很充裕,但我们分外珍惜每一分研究经费,知道穷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出差能乘火车就绝对不乘飞机,能乘地铁就绝对不坐出租车,实验室也不添置打印机,穷怕了!这些是题外话。可是宝忠还是跟着我潜心于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继发表于本领域的知名国际期刊,也许论文发表的喜悦早就冲淡了实验室因资金窘迫而带来的烦恼,宝忠进行研究的劲头更大了。后来我在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结构和复合材料实验室担任访问教授期间,宝忠的论文也最终定稿了。他自己独立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其实,宝忠由于在硕士期间就一直跟随我研究,博士研究是硕士研究的延续,拿出整本博士论文只用了两年多几个月的时间,专家盲审结果都是“全优”,所以我一回国就组织了答辩,答辩的委员有:西安工程大学的姚穆院士、同济大学的黄争鸣教授(长江学者)、浙江理工大学的熊杰教授、东华大学信息学院的丁永生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邱夷平教授,答辩秘书是覃小红博士(2008年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到博士论文答辩,正好是两年半,也是够快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184-241658.html

上一篇:纺织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下一篇:新生的到来

15 李帮建 徐志刚 李小文 刘耀 司黎明 陈儒军 鲍博 王德华 王号 王建国 王启云 王力 金利民 李学毅 gzy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