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生、家长、工作、未来职业 精选

已有 9334 次阅读 2018-6-28 18: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每年,高考后的学生和家长为了填报志愿而费尽心力。他们最为基本的选择依据是:报考指南。尤其是自身的分数排名。

 为了能上与分数对应的“最好大学”,往往把先前拟定的专业方向选择改来改去。在潜意识下就是不浪费那怕是1分。

 这比我们当年在报考的同时就必须填报志愿是个重大进步。但是,这个进步被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忽视了。

 我在这里认为,高考填报志愿的上述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为何我赞同牺牲专业选择呢?

 第一:未来的职业是不确定的,取决于社会需求的变动以及个人的具体情况。无论在学生时代多么热爱某个专业,能在未来也的确从事相应专业的概率一般是在10%以下。从而,过于具体的选择是没有必要的,我国高校的大类招生实质上就是认可了这个事实。

 第二:无论学生在入学后是多么不喜欢所就读的专业,只要实实的学习完有关的要害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专也基础理论课),总是有机会在考研究生时转向较为喜欢的相关专业。

 第三:无论所学专业为何,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时,80%的概率是改行或半改行就业。这是我国高校老是喊“素质”教育的基本社会背景。

 总上,以就业来看,尤其是未来的实际职业来看,大概只有10%的概率是科班式就业(学的专业与职业大体上一致)。

 由于学生毕业后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在本科阶段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是大概盲目的。

 就客观现实而言,对于有志于某个专业方向的考生,要从事相应的专业,前提条件是:研究生毕业(最好是博士生毕业)。因此,如果有准被就读研究生,那么选专业或学校的基本依据就是:有利于考上研究生的专业(以及考研率较高的学校)。

 如果没有就读研究生的想法,只是谋求职业,那就选择自身认为好就业的专业(学校的选择也以就业为依据)。

 但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于未来的就业形势是没有确切可靠的资料来作为判断依据的,那就值能把选择该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的专业(以及“素质”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

 总的、就未来社会发展来看,个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再学习”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再学习”新兴科学技术(相关理论)的竞争,在实质上拼比的是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对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学习和理解抽象理论的能力,因此,总的结论就是:选能学到基础科学理论,尤其是抽象科学理论的专业和学校就是应对未来的最佳选择。(但是,在毕业初期,可能碰到困难)。

 具有这种背景的学生,总是有机会考上研究生而实现自身的目标职业专业。

 另一方面,无论上的那个大学、那个专业,要学好基础科学理论,尤其是抽象科学理论基本上是靠大量的自学时间。在那不是靠自学!因此,天无绝人之路。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1121297.html

上一篇:科学理论的共扼与等价属性
下一篇:科研结果的学术评价和价值评价

12 尤明庆 姬扬 陈楷翰 宁利中 周健 黄永义 徐勇刚 郭景涛 孙杨 姚伟 徐耀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