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基础科学问题的提炼:机会与障碍

已有 3967 次阅读 2013-4-7 14: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障碍

 

       如所周知,力学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也是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所必须发展的一个具有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

       但是,这话根没有说一样。太空洞。

       

我们习惯于那种针对想象中的目标,先来个理论设计,再按设想的路数组织人力物力搞下去的那类研究项目。这就是课题审请书中的:目的意义,理论(或研究)基础,研究路线及关键问题,预期成果,及其它。

这条路数在哲学上叫做:正演。在学术上叫做:用现有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管理部门叫做:科研项目(XX工程)。

验收报告:是否达成预期目标。

 

然而,我们清楚的知道:最关键的应用突破口必须从现有理论失效(或失败)的具体工程中提纯出力学问题

       例如,在处理板壳变形时,柯西霍夫,冯卡门等先后建立了随体系下的线性和非线性运动方程,由此而得到了一组板壳方程,而原应力方程中没有与弯曲(转动)对应的方程问题也就被克服了。

       我国力学家陈至达先生创立的理性力学体系(1980S,张量表达方式)是把连续介质看成是多尺度的(隐含的哲学前提);俄罗斯著名理性力学家Pan Zhilin 2000前年后提出的理性力学框架(矢量表达方式)。在本质上都是沿着传统路线前进的。

       只不过是因为工程上连续介质(客体)越来越复杂,变形机制越来越复杂导致原板壳方程失效这个工程瓶颈问题而引出的。

       

       我国的单一模式:正演,与创新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所有的人几乎毫无例外的是:申请科研项目,发表高端论文。人门最常用的一个敲门砖是:项目鉴定证书类的,论文类的。第二块敲门砖是单位或个人的名望。

       

       为何反演的方式在国内不流行呢?首先,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观点(理论性的),在理论上容易争来争去。

虽然在哲学层面很清楚:只有通过成功的解决具体的工程瓶颈类难题才是结束理论争论的唯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资金上,支持那个观点呢?操纵起来太难了。

       

把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在哲学上是无可争论的。但是,有一个着手点的问题。一般地说,绝大多数人会选则正演的道路。这是教科书的传统路数。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传统路数。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必须走反演的道路。也就是说,以失败(或失效)的科技攻关项目(一般的是企业搞的)开始,反推出理论问题(用最先进和全面的理论)。最大的好处是:瞄的准,成本最低。

而在理论问题解决后,能很快的吸收消化原科技攻关项目的成功部分,能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使用原班人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但是,这就有一个技术保密的问题。即便是失败者撇开“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而在技术保密这点上,社会对科研人员缺乏信任。

       说白了,高技术企业对不知根知底的研究人员难于有信任感。也未必相信单位的担保。

 

       总而言之,反演(先瞄准再开枪)的方法实现起来的难度极大。几乎没有现实性。

       我们是进退两难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677854.html

上一篇:兵败如山倒。好汉不提当年勇
下一篇:偷换概念与名正言顺

5 徐晓 强涛 谢龙涛 朱桂海 刘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