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信、望、德,语言转化
张檀琴 2011-4-8 11:45
《圣经》讲“信、望、德”。 这一教诲在《基督山伯爵》是最后一句 。 信、望、德,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是很简单的。 例如信,被解释为信仰。这是很粗俗的,很庸俗的。对于宗教信仰比较科学的人来说,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很反感。 这种解释方法,其实就是把它组词。 但是到底古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8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说文解字:古,史
张檀琴 2011-4-8 11:34
论语“好古”,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是这是按照现代汉语去理解。在当时,“古”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语感,我的解释是:历史、经验。 根据字形解释,或许是:经验。 为什么这样解释,今天想到“古”和“史”字形非常相似,都有口字旁。 不知道甲骨文等怎么写,现在先把自己的想法记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4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世界观形成的两种方式,哲学速记
张檀琴 2011-4-1 10:37
1 习惯。 人是习惯的奴隶。 潜移默化。 习惯若自然。 2 痛苦 疾病。疾病使人急剧改变世界观。 痛改前非。 3 总结 就是说,世界观其实都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是非思想的产物。 4 或者说,思想之下形成的世界观,其实都不是最可靠的,最不真实的世界观。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80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方法阐释“车”
热度 1 张檀琴 2011-3-23 11:40
1 车,是运输工具。 这好像是车的共同含义。 但是风车不是运输工具。 2 好像是指圆形的转动的工具。 例如风车、纺车、水车。 再如车床。 但是,磁悬浮列车好像没有这一特点。 3 结论 所以语言,严格地说是语词,或者概念,都是不可用的。 或者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民法诚信原则的内在本质、外在表现及立法价值
热度 1 张檀琴 2011-3-10 21:09
民法诚信原则的内在本质、外在表现及立法价值 民法诚信原则在立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有多种涵义。善意是其内在本质,就是在民事活动中追求互利,至少是不损人利己。诚实和信用是其外在表现。诚实是进行民事活动之前,把影响他人权益的有关情况,真实地告知利害关系人。信用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4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现实就是批判,哲学速记,补:现实就是解,就是发现
张檀琴 2011-3-8 16:53
或许,人对某一思想理论是没有批判能力的,真正的批判者是现实,还有实践。 某一思想理论被抛弃了,或许真正的原因是现实和实践。 人的理性是无能为力的。 同样,或许对物质世界的批判,也是辩证的。 真正能够完成批判的不是物质的力量,而是相反,是精神的力量。 因为事物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1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反面的解释与正面的解释
热度 1 张檀琴 2011-3-8 16:32
对解释学的思考 从正面和反面的标准,解释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面的,包括从字面上,从直觉上。 直觉上的解释,即朱熹说的熟读作者的著作,最后读者和作者的精神融合为一体,心融为一体。这时候,读者的想法往往就是作者的想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提高语感的方法。 反面的解释方法是,不仅找出作者相近的说法,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22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哲学速记:语言的非连续性,事物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张檀琴 2011-3-8 16:30
语言的非连续性,语言本身不符合实事 海德格尔:当人思索存在时,存在也就进入了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住于语言之家。 Ibi.,p.193. 分析 从连续性上讲,客观事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连续的,另一种是不连续的。 但是语言不能区分开这两种情况。语言都是不连续的。 典型:秃子与非秃子。二者在客观是连续的,但是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41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直字集与真
张檀琴 2011-3-3 09:01
1,直指人心 2,直观本质 3,直抒胸臆 直与真,形似意近。大概直就是真。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1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马英九的一句话,看语言和逻辑的内在缺陷
张檀琴 2011-2-19 17:16
马英九说两岸关系的方针是“先经后政”。 这句话,既对又错。 两岸的和平,是以大陆的改革为开端,以我们提出“一国两制”为开端。 台湾方面,以开放老兵探亲为开端。 这都是政治。因此,政治什么时候都是开端。 所以马英九的话是错的。 当然,如果把政治界定为最终统一。那么 ...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32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