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科研的动力是什么?

已有 14781 次阅读 2010-8-28 16:25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是科学网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科研人员一生的主题,不管你是为科研而科研,还是为生活而科研,除非你学唐博士跳出此行,说不定也能成为时代的宠儿,否则此生注定离不开科研。

是什么促使你有做研究的冲动呢?当你还在科研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时候,你渴望发表第一篇论文,那时,发表论文是你进行研究的动力。当你看到你的论文频频发表,而且杂志的级别越来越高,那种因解决了问题并发表了论文而带来的兴奋与喜悦感逐渐淡薄,渐渐地,你会觉得发表文章也就那么回事,于是你的兴奋点开始转移,渴望着能够获得某种基金的资助。基金的本意是资助你完成某项研究,但社会的功利之心使得基金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意,基金已经成为你获得各种光环的必要条件,没有论文,你啥也不是,没有基金,更没人看得上你,基金是水平的标志,精英的象征,有钱固然好,没钱也没关系,你可以不给我钱,但不能不给我基金,于是各种只立项不给钱的项目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基金是激发你进行科研的强大驱动力。终于有一天,你获得了某项基金的资助,于是你欣喜若狂,兴奋得夜不能寐,心中充满遐想,有了此基金的资助将如何如何,你也踌躇满志,希望借着此基金的东风在科研上更上一层楼。你成功了,各种基金源源不断青睐于你,你不愁钱、不愁荣誉,唯一愁的是如何对得起这些基金,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就算分身有术,也难以完成这么多、这么重要的研究任务。身负如此众多的科研任务,团队精神是少不了的,一帮科研精英聚集你的门下为你冲锋陷阵,帮助你攻破了一个个科学难题,登上了一座座科学高峰,于是你成了大牛,成了精英中的精英。这也许基本算得上中国主流科研人员的研究轨迹,或者说是论文、基金成了大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

身为中国科研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很难不落这个俗套,为论文而科研、为基金而科研不是科研人员的错。世外高人是有的,但为数极少,想当年,陈景润不为身外事所扰,醉心于数学研究就是世外高人的典范,但中国毕竟只有一个陈景润,劝世人“出世”绝不明智,也不现实,这与劝大家学雷锋,但绝大多数人做不了雷锋的道理是一样的。对个人而言,也许我们是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我们该做什么,但作为一个群体,该做什么绝不是个人能决定得了的,换句话说,你个人最初的理想与意志有时很难成为你追求某个东西的动力,因为你虽然是精英,但你依然是个俗人,社会现实决定了你的价值取向。有人认为海龟们可以拯救中国,拯救中国的科学研究,彻底错了,任何社会群体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更谈不上拯救。你只要想想如果这些海龟们没有成为海龟,只是土鳖,他们还能有如今的辉煌吗?国际歌早就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不知道世人怎么还会存这样的幻想,说到底,海龟也是俗人!俗人怎么可能摆脱俗人的本性呢?

我们知道核物理及航空技术方面的科研精英在国防领域,他们是不会为职称、经费之类的俗事纠缠的,可以醉心于导弹、卫星、火箭的研制工作,哪一天中国绝大多数的研究人员能达到他们那种境界,叫骂声自然不复存在。

最近喜欢上了战争题材的电视作品,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剧里表现的国民党士兵大多贪生怕死,而共产党的士兵一个个视死如归?我终于发现,不管是国民党的部队,还是共产党的部队,只要首长(长官)身先士卒,士兵大多勇往直前,这就是说,长官是决定士兵是否勇猛的决定性条件。醉生梦死之人要求饥寒交迫之人耐得住寂寞与清贫除了让后者心生愤慨恐怕不会起到前者所期望的任何效果。

从普遍性的角度说,人的思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追求,而人的思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属于典型的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上层建筑的不是说服教育,是社会存在。具体到科学研究,驱动人们去做研究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现实,或者说是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研究目的。研究者能决定环境吗?显然不能,因为生杀予夺大权不在你手中,即使你是大牛、巨牛,你也没有决定中国科研命运的权力。

科研命运并不掌握在科研人员手中,但作为个人,每个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出世”还是“随俗”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357061.html

上一篇:如何增加你申请基金的命中率?
下一篇:方舟子被谁袭击?

29 杨学祥 关燕清 王安邦 李丕鹏 钟炳 张亮生 王修慧 杨秀海 逄焕东 刘立 唐小卿 吕喆 黄晓磊 苗元华 耿文叶 李学宽 孙静宇 许培扬 刘晓瑭 饶海 吴明火 徐耀阳 罗广营 高峡 王孝养 王随继 罗汉江 aichengzhang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