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讲课的最高境界 精选

已有 9040 次阅读 2011-12-6 22:34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大学生, class, 境界

    讲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自由王国,是无招胜有招。杜立智先生在其博文《评曹广福院长》中质疑我的文章,认为既然大学生不需要知道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老师又何须知道这种联系?岂不是自相矛盾?不过杜先生的文章犹如峨眉山顶的佛光,瞬间就消失了。其实没什么,我觉得杜先生那篇博文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礼貌的,发表不同意见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争鸣会让事实更清楚。本文并非专门针对杜先生那篇博文,部分内容算是对杜先生质疑的回答。

    教师与学生是种什么关系?形象地比喻的话,老师是站在高山之巅的指路人,学生则是在茂密的山林中爬山的人。换句话说,老师需要居高临下,需要熟悉地形地貌,学生的目的是爬山,至于地形地貌怎样暂时不必关心,自有老师为其指引方向。看官们要说了,学生在丛林中看不见老师,老师也看不见学生,如何指引方向?好办啊,现在技术这么发达,用手机就行了。如果有幸爬上山顶,地形地貌自然会一目了然,如果到不了山顶,那就呆在半山腰得了,本文只说老师。

    有人觉得老师讲课应该好好写备课笔记,讲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这些自然是没错的,但知道重点难点就算备好课了吗?假如让你在不同的时间里给两个班上同样内容的课,你第一次课与第二次课有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对于新教师来说,也许两次课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或者照着讲义读,或者把讲义熟记了下来,可以一字不落地把讲义内容背出来。这样的课成功与否取决于你讲义的水平如何,但不管如何成功,这样的课都算不上讲课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无论你重复讲多少次同样内容的课,你使用的语言都可能各不相同,但意思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抓住的是课程的精髓与思想,至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则是次要的。举例来说,你给不同的班级讲授同一个概念,每次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定义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函数在一点处的连续性:

    定义假设y=f(x)是定义在[a,b]上的函数,x0[a,b],如果对任意ε>0,存在δ>0,当|x-x0|<δ时,有|f(x)-f(x0)|<ε,则称f(x)在x0点连续。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定义连续性:

    定义[a,b]上的函数y=f(x)称为在x0点连续,假如对任意ε>0,总能找到正数δ,使得只要|x-x0|<δ,便有|f(x)-f(x0)|<ε。

    你或许会认为这不算啥,不过是玩文字游戏,的确,是否用完全一样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概念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把一个概念记得滚瓜烂熟,以至于可以一字不差、一个标点不错地写出来自然不错。事实上,在有了多媒体之后,这些东西甚至可以通过屏幕展示,无需老师费事书写。这里要说明的是,语言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又是思想的载体,老师的任务是通过语言将知识所承载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绝不是站在与所传授的知识同一水平面上能够做到的,老师需要站在更高的平面上才能真正看清楚这种知识所承载的思想,否则他只能是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

    以数学概念为例,通常需要说清楚三件事:1、概念产生的背景;2、概念的本质;3、概念的具体表达。第三件事人人都会做,但第一与第二件事就因人而异了。要讲清楚第一件事,需要你熟悉相关的历史,要讲清楚第二件事,需要你具有对这些概念的洞察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你对相关的理论有深刻的了解与理解,或者说需要有相当的修养,这种修养绝不是仅仅从你讲授的这些课程中就能获得的,他需要有与之相关理论的相当积累才能做到。在我看来,相当多的老师恐怕只停留在做第三件事的水平上。我听过不少年轻博士的试讲,总的感觉是,他们几乎只在做第三件事,第一与第二件事全省略了,是眼界不够还是准备不够充分?只有博士自己知道。

    有人说:“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也,问题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会学习的根本在于掌握思想,能否掌握思想取决于你对相关学科的鉴赏力。老师传授思想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鉴赏。

    在最近的一次数学教育研讨会上,我们请两位学生现场说课,然后专家做点评,我结合学生的说课讲道:“当好一个数学教师并不容易,他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2、熟悉相关学科的历史;3、具有一定的数学修养或眼界。”为什么人们常说医生与教师越老越值钱?除了经验的积累,还有学识的积累、眼界的提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515670.html

上一篇:从职称评审看博士的尴尬
下一篇:当选院士或落选院士与你何干?“狗拿耗子”

58 郭向云 曹聪 张骥 李宁 傅蕴德 陈安 罗汉江 吴飞鹏 许培扬 武夷山 李学宽 汪育才 鲍海飞 钟炳 陈永金 王涛 石胜利 丛远新 杨正瓴 谢鑫 陈金华 孟凡 万学勤 谢龙 梁进 黄富强 丁甜 田灿荣 邱嘉文 马红孺 王桂颖 王节涛 吴吉良 马磊 冯利霞 刘伟 程智 陈志刚 张伟 桂耀荣 彭真明 周华 张启峰 李丕鹏 金凯 zzjtcm fumingxu 者仁王 crossludo lindajia zhangcz07 laokanke xiaxiaoxue86 wgq3867 tuner dulizhi95 liangqiang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1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