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也谈做少花钱的创新科研工作 精选

已有 6496 次阅读 2010-9-2 10:38 |个人分类:科研思路分享|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科研

本来最近没有写的冲动,但刚才看到曾庆平老师做少花钱的创新科研工作》,突然有一些感触,也写一篇表示共鸣。

我理解曾庆平老师的意思是,做科研思路非常重要,我前几天也写过《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思路》也曾经讨论过这个话题。

老师的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科研仪器设备存在巨大浪费,这确实是目前国内科研领域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而突出的问题。一些人把仪器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既怕被别人用好,又怕被别人用坏。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自信心的问题,二是责任心问题。怕用好可能是怕别人的工作超过自己,破坏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用坏是怕仪器消耗损害,影响自己使用。如果仪器真的使用效率很高,也可以理解,但实际上许多仪器不是被用坏,而是由于被长期尘封,最终自然损坏或技术过时,这显然是非常浪费的。仪器设备本来是来自国家税收,浪费仪器设备就是浪费人民的血汗钱,这一点少有人去认真考虑。有的人一谈到国家和人民,就是别人,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才是重要的,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个人和集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发表SCI论文,肯定不能用杂志的影响因子说明论文质量。不过,文章被引用的情况应该是能体现科研思路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们就看看引用次数超高的论文花钱的情况。

最近在丁香园上看到有人查找国际学术史上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发现JBC上文章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截至到2004年一月,该文的引用次数为惊人的275,669,这可能是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该文章作者是Oliver Howe Lowry (1910–1996) ,著名Lowry蛋白定量法就是以此人的姓来命名,上述论文也是Lowry蛋白定量法的理论基础。文发表60年后,Lowry蛋白定量法仍被全世界广泛应用。该文章发表时,Lowry教授时任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药理系主任。1955-1958年间任该校医学院院长。1964年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研究论文应该是巨大贡献的研究,也应是好的研究思路。看看论文摘要就可以确定,这个研究没有花费太多研究经费。

国内的情况怎么样?第四军医大学鞠躬院士,1988年发表在影响因子不高的Neuroscience lett上的一篇文章THE GLUCOSE-OXIDASE DAB NICKEL METHOD IN PEROXIDASE HISTOCHEMISTRY OF THE NERVOUS-SYSTEM ,目前引用已经920了。根据科学网许培扬老师的文章资料,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1988年(也是这一年)发表在Blood上的研究论文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引用次数更是高达1454次,可能是目前国内引用次数最高的研究论文(不一定准确)。其他的更多例子这里不在列举。这些研究应该是国内研究论文的精品,研究思路的精华,代表国内老一代学者的重要成就。显然,他们这些研究就没有特别多的经费资助。他们这些研究就应该是“做少花钱的创新科研工作”的典范,应该大力宣传,广为传颂,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效仿。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科学研究与过去不同了,没有大规模的协作,没有大规模的投入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否认这是潮流,国外的情况也是一样,也有许多大型的研究课题。但我们这许多年的大型研究课题,到底给我们的国家提供了什么支撑作用,培养了多少人,发表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也就是效果到底怎么样?难道我们不需要让我们的投资人,就是国家和人民了解真实的情况吗?至少应该拿出来与上面两个院士比较比较,似乎很少有能突破他们的水平。那么花大钱或大花钱的理由是什么?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358559.html

上一篇:氢气通过抗炎症作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一篇:看着锅里的,吃着碗里的,科研方向不能随意转换

25 余世锋 赫英 刘进平 朱志敏 陈安 钟炳 杨秀海 孙根年 唐小卿 吕喆 耿文叶 李学宽 郭桅 侯成亚 许培扬 曾庆平 唐常杰 徐耀阳 张少雄 王永林 林涛 张南希 zhangling zhaowanfu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