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导学式”不过是学导式的初始形态[1987]

已有 3004 次阅读 2009-5-15 13: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导学式”不过是学导式的初始形态[1987]

      ——答赵芳印《学导式教学法之异议》

                                                                                              刘学浩

        赵芳印通知明确肯定:由注入式—启发式---学导式,是教学法改革上的进步,肯定了学导式教学巨大最大优点,同时提出了几点异议。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回答。欢迎更多的读者参与学导式教学理论的研讨活动。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不仅仅是个特殊认识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完全局限于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见解知识和经验,还必须不断增加和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要吧生活时间的感性认识,之士,技能和亲自经历的而真情实感用来丰富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当掌握前人所积累的见解知识与经验的中介,作为已知的基础去探求未知。同时,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智能成长,发展的成人,成才是时间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优化的人才智能结构的认识与时间的重要发展过程。

  因此,学生绝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输入者,信息的来源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还要来自大量的信息社会传媒。学生要对这一切信息加以选择,处理,加工,变成自身的营养,有些还要付诸实践,体现到行动中去,去解决学习与生活时间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本职上是个特别优越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明显标志就在于有教师的教这个外因参加进来,并成为最主要的特殊优越的学习条件。

二,师生双边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构成同一平面上的矛盾对立面,教必须为学服务,教并非是教学的主要方面

从表面上看,教学过程似乎是在教书的组织和知道下实现的,教师决定教学的方向,进程和效果。但从本质上看,教师的组织,知道和决定作用,必须根据是学生的实际,先要摸准学情,把握住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规律,极其反映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才能进行正确的组织,知道与决定,教师这种正确的组织,知道和决定,实际上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学生发展意向的间接表现,是学生的意志转嫁到教师身上,从而作为具有能动作用的有限的特殊条件帮助学生学习,辅佐学生更顺利的正确实现培养目标,师生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矛盾,不存在数不两立的利害关系,不能采取任何小每一方,取代一方或转化一方的对抗性或非对抗性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教学过程作为特殊条件下的学习过程,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已知同未知,一能同未能,已有的智能发展水平同尚未达到二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生身上,教师的教作为学生学的外因,是处在辅佐的地位起促进矛盾解决的能动条件的非主要方面。“严师出高徒”,严师门下未必全都是统一水平的高徒,这个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要受到学生自身的素质,主观因素的把教师的教笑话吸收变成自身营养的能动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三,“不管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导必先于学生的学”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论断

教学模式的多种多样,教师的导必先于学生的学,这只不过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这也恰恰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弊端的根源所在:1.必须有教师的先知,才有学生的后知,教师成了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2.教师必须首先输出信息,这就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里。教师不讲,学生就没有学的材料,教师不教,学生就什么也学不会,3.满堂灌,教师将的越多,学生才懂得也多,少讲少学,不讲不学。4.抱着走,养成学生的惰性。每趟上课总是现有教师的导,后有学生的学,教师不导,学生就不会学,甚至不想学,长此下去,堂堂可如此,闷闷可如此,学生自然不会独立走路。

  国内外业一出现的“教服从于学”的教学模式,就不是导必先于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点让学生去学,连学龄前儿童也有一定的经验和治理结构,教师则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自反馈机制,抓住最有力的,必要的实际对学生的学进行调控。

  “学导式教学”,我国八十年代出现作为新时期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理论的简称,1.他的教学过程基本模式也不是导必先于学生的学,而是一“自学  解疑   演练”为基本结构。从1983年以来,已在各地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不对军训等十几个部门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明显的成效,先正筹备198810月在武汉地区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这种“导非先于学”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程序完全有可能摆脱总是淑贤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启发,诱导的传统习惯模式的素服,这对高师院校改善教书育人工作,增强教学的教育性也具有积极效能与时间价值。

  四,学在导前,教法来自学法,是学导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学导式教学当然区别一注入式,也区别于启发式,其本质特征可概括有十条,其中,学在导前,教法来自学法则是其中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学在导前,教法来自学法的实践依据主要是:1.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占有的信息是有关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思想态度,从已知如何发展到未知的规律等学情方面的信息,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编制教案,绝不能只考虑怎么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通过掌握知识开发各自的职能。2.任何学院的学生的任何一门课程的任何一堂课,教学内容中都有些已知的因素,或者是也可以独立进行感知观察思考的成分,这些都不是任何教师教会他的结果,而是在任课教师的教或导之前就已存在的现实,这是学习的基础和基点,教导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这种学情先于到之前的实践依据3.教师讲课时先要分居学生的实际去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启发,引导,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的精讲重点。对学习吃力的学生,也要从他的较低的起点上加强辅导,在他的学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学在导前,教法要来自学法的哲学理论根据主要式:1.教学是学生特殊条件下的学习过程,要靠自己发挥作为认识与实践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但仍然要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学先于导,则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在时间和精力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失去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说法,学在导前的表面现象,却没有看到学导结合,及时反馈同样式学导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他们之间是密切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即使出现了学的盲目性,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但随时可以得到教师的恰当指导,可以及时纠正的,而且,从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形成优化的人才智能结构来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效果来评价,更要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加工,小狐狸,运用的时间水平来评价,而这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走路的机会。

  五,导学式是通向学导式的过度形态

  导学式是“在批判继承传统将首发基础上形成的”,它同学导式“有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他在教与学的好、相互关系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还基本上片中在教上,还受到教师所习惯的演讲式讲授式的局限,自然没有跳出导学式的教学模式:1.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2,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一时性的,而且偏重在只是传输的效率。没有从宏观战略观点,整体系统观点,动态发展观点,全面效益观点,智能学导观点和管理优化观点来评价,但是,导学式有利于学导式: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虽然并不彻底,仍然处处受到学生主题学习的主体地位想并行的教师主导作用的指挥,2.“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过他尚未达到重视与充分的程度。“当传统教学习惯向学导式转化时,在传统教学习惯受教的学生尅是接受学到式时,正确运用导学式”的积极因素,完全可能成为通向学导式的过度形态。

六,由注入式————启发式————学导式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

  注入式,启发式,学导式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类型模式,也是不同的教学法,各自反映着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各自都有不同的观点和作法。在以传授知识为主,教与学的重心偏重在教这一点上注入式和启发式有相同之处,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教学实践上,学导式与启发式又有是否彻底与充分的车高度高低之分。在现实的教学时间中,常常可以看到启发与注入并重的启发式;而学导式则是在启发式基础上发张和创新。学导式是对启发式合理因素的充分集成、、继承,有发扬了启发式中教师为主题的局限性方面,从启发式想学导式的过度可以采用学导式作为过渡形态。这一进步的趋势表明:启发式并非十全十美的终极形态,他完全可能有所发张、 ,实行学导式教学则是现阶段这发展趋势的重要探索,学导式教学理论的提出则是对这一变革动向的初步概括,学导式需要广大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充实,不断是它日趋完善,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理论,人们完全可以作出各自的贡献。

[董庆海<ocean_2457@yahoo.c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251-232023.html

上一篇: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方法[1983]
下一篇:企业管理的创新方式 [刘学浩= 见《哈尔滨魅力》二零零九年四月号 ]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