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pingy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pingya

博文

市场观察 | 品种井喷:是踩刹车?还是加油门?

已有 721 次阅读 2022-8-24 09:42 |个人分类:农业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市场观察 | 品种井喷:是踩刹车?还是加油门? 

摘要:农业农村部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放宽玉米品种审定进入渠道,国审省审的、绿色通道的、联合试验的以及引种备案的,扩大试验容量,缩短试验周期,减少审定时间,简化审定程序。2020年有2 363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各省(区)引种备案品种的名单如雨后春笋般地亮相了!种业界人士对此形势持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品种审定应该踩刹车;有人认为应该加油门!

观点一:品种审定应急踩刹车

新审品种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市场经销迟滞→库存持续高企,构成一个环环扣紧的链条。新品种呈现“井喷”式增长,市场种子“多、杂、乱”,过度的品种审定正在误导行业方向,种子企业迈步坎坷崎岖之路,应该紧急踩刹车,构筑一道绿色防火墙。

1、品种多。现今全国玉米育种摊子800多家,还有一支庞大的民间个体户,采取高仿、初仿、甚至是“比瓢画葫芦”,培育品种短、平、快,十三五全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68万个,其中水稻和玉米占83%以玉米为例,2018年审定2 988个,2019年审定2 134个,2020年审定2 363个,超过过去20年审定品种的总和。

2)企业多。“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遍地开花”。随着审定品种增加,全国种子企业从2016年的4 316家增至20196 393家,2021年再增至7 372上市企业有60多家。大公司猛干,小公司大干,个体户疯干,连做梦都想赚的钵满罐流。

3)市场乱。有网友说:品种井喷了,种业老板亦喜亦忧亦发怵,喜的是拥有了审定品种,可以合法经营;忧的是市场品种太多,鱼龙混杂,难以上量;怵的是品种良莠不齐,无法预知、掌控风险。种业营销从暴利到微利,价格两极分化,降价成为多数企业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亏损的边缘游走。

4、农民愁。农民面对突兀出现的名目繁多的新品种,没听过!没见过!没种过!今年该选哪一个?完全听任经销老板忽悠,摆酒宴,看表演,抽大奖,砸金蛋,品种一年一年不停地换,最终的损失还是要由农民承担。

观点二:品种审定要加大油门

种业“放管服”改革,将品种入市权交给企业、品种选择权交给市场、品种判定权交给农民。玉米品种管理方式改革虽然只是去产能迈出一小步,却是促进种业朝创新方向前进一大步。把品种审定高速度增长模式转变为鼓励创新发展模式,为逐步实现玉米品种登记制度铺平道路。应该点赞!

1、大浪淘沙。放宽玉米品种审定通道,数量多了,类型多了,开启种业自由公平竞争新局面。是金子总会发光!品种井喷之后必然是大浪淘沙,泥沙过后才显示出真金白银!优势品种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脱?而出,接地气,迎人气,对净化市场、营造竞争氛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大批高仿、初仿品种必将被淘汰出局。

2、种业洗牌。品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将顺势崛起,一批依靠购销品种的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种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层洗牌,强者更强,弱者突显,淘汰那些无创新潜力、无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优胜劣汰虽然残忍,但也是种业发展必经之路。

3、淘汰育种户。前几年,新审定玉米品种转让价格逐浪攀高,一个国审的玉米品种要价上千万,省审的也不少于三百万。时过境迁了,现今蜂拥式审定玉米品种越来越掉价了,十万二十万都鲜有人问津了,相当一部分育种人金盆洗手,知难而退了!群众性“模仿式”育种时代行将结束,育成品种将由求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依靠原始创新的优秀育种人员将脱颖而出了。

4、农民做主。好品种是农民种出来的,销售量是通过市场竞争凸显出来的,金奖银奖是依据种植面积评选出来的。市场供求将从企业供给主导转向农民需求引导,企业由卖种子附加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进而引导育种人员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完善育种方向和目标。

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乃至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要清醒意识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在品种为王的时代,品种创新始终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尽的责任是:组织科研院所育种人员进入企业,支持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强化品牌建设和依法治种,净化种业市场严打假冒伪劣,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专,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3-1352423.html

上一篇:质疑“阵型企业”——要把中国种业引向何方?
下一篇:中国种业创新模式应从四方面实现战略转型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