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pingy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pingya

博文

剖析农业科研的“评奖运动”(1) 精选

已有 5048 次阅读 2007-5-4 09: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据有关部门资料,过去50多年,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共获得科研成果10万多项,每年都有6 000多项成果通过鉴定。从1979年至2005年,在农业科研领域共取得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奖励8 500多项。在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中,自然科学奖34项,发明奖240项,科技进步奖1 100项。可谓成就巨大。但另据报道,我国农业科研获奖成果仅30%4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换一个思路说,相当多的“获奖成果”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成果” 

 

中国农业科研体系与其他类科研体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农业科研单位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院所,研究领域涉及农、林、牧、副、渔业,又各自成体系。据报道,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农业科研机构1 178家。其中部属66家,省属465家,地市属647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置有农业大学、中等院校100多所;还有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 000多个。二是科研项目政出多门。有科技部、农业部主管的科研项目,有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基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还有省级相应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这里举出一个不知是否十分特殊的例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新增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达35个,有项目来源当然就要报奖。三是奖励项目多。从国家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设立名目繁多的奖项,有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专利奖,有省部级奖、地市级奖,有科研院所奖、高等院校奖、推广部门奖,此外还有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以及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自立名目设置的所谓创新奖、高产奖、论著奖等等。

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各级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突出政绩、凸显地位。在制定规划和计划时往往较多地强调出成果的数量和获奖档次。农业科研人员在完成项目或课题验收之后,就面临科研成果申报奖励问题,因为它与研究人员声誉、职称、待遇、福利等密切联系,这是研究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性“冲剌”啊。

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农业科研体制,采用量化管理评价制度和成果奖励办法,这就必然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愈来愈大的农业科研“评奖运动”。

铺天盖地各种名目的评奖活动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应接不暇,少则12年,多则35年,层层报奖,举国评奖。农业科研成果奖励如果以数量计算,中国可谓是世界上获奖成果最多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全国“评奖运动”。

农业科研“评奖运动”调动了成百上千的专家和官员任评委,拨弄着成千上万研究人员的心弦。

科学研究不像种庄稼,春播一粒籽,秋收万担粮。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一个过程,包含了多个阶段,即科研项目的确定、研究、中试、鉴定、推广与应用。正因为这个过程很长,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远离各种荣誉桂冠、奖金利益的诱惑。实践证明,从一个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产品的形成,再到农业实践中应用,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和实践检验,才有可能名副其实地获得成果奖励。

农业科研领域“评奖运动”正在扼杀科研创新活力。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往往把科研领域的浮躁归罪于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究其根源还在于科研成果评奖制度。这就出现了科研成果申报的短期行为,甚至把项目或课题分拆为小的研究题目,以增加获奖几率,分头报奖,反复申报,今年申请省级奖,明年又报部级奖,直至获奖为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3-1845.html

上一篇:科研奖励“领衔、加塞、搭车子”(2)
下一篇:是“商业贿赂”还是“官员索贿”?

1 刘闻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