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社会保障篇(4):西方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的新问题

已有 5201 次阅读 2007-4-7 06:54 |个人分类:社会保障研究(07-11)|关键词:学者

社会保障篇(4):西方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的新问题

 

黄安年文 200747

 

(按:《社会保障篇(4):西方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的新问题》

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栏目20061005日首发。)

*************************************************

 

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潮流中, 贫困是既影响各类国家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又影响和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始终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它又是经济制度转型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它是全球性的, 而发展中国家尤甚。解决贫困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贫困是全球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

在本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贫困化是与现代化共存和伴生的,是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使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部分居民的脱贫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它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国别的范畴,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情况有别。在发达国家一般说来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指处于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收入状况,即基本生存权和最低限度的营养、休息、温饱和照顾。有人称为生存贫困标准或最低体面生活标准。在美国这种绝对贫困标准线随不同时间、家庭和个人情况的变化而修订。1964年美国经济总统顾问委员会提出城市居民四口之家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者为贫困线,据此当时美国有15的贫困家庭。这种生存贫困标准是按美元实际价值每年进行调整的。贫困线受到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各国的贫困程度则要看它的贫困发生率, 即收入低于贫困线下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同时还看贫困缺口率, 即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的纯收入与达到贫困线所需要的收入的比例。考察贫困的另一个角度是随收入分配变化而改变的相对贫困,它至少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完全的相对贫困标准,取中间值收入的相对贫困标准。它通常以全社会收入中的50%来计算起中间值,其下就属贫困线。另一种是将全部家庭和个人收入分成五个20%来统计, 就可以算出相对贫困情况。例如美国最低收入的20%户比例1947年为5.1,1966年为5.6,1972年为5.4%。70年代中期,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委托进行对各国贫困状况的研究,以平均60%的家庭可自由支配收入作为贫困标准,据此荷兰贫困家庭占全部家庭的9.1%,英国占14.4,联邦德国占16.5,法国占28.2%。1980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以印度的研究材料为基础,确定人均年收入75美元以下为国际贫困线(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由此估算1975年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的人数为7.8亿(未计入中国和越南)1990年世界银行发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并确定全球贫困线“赤贫额定贫困线为每年人均275美元,穷人贫困线为每年人均375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据此,1985年发展中国家中约有11.15亿人为穷人,大致为整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 而最穷的人则有6.3亿人,18%。

 

19944月世界银行发表了《减少贫困和饥饿的战略报告》, :“每天有7.5亿名男女和儿童挨饿,尤其是在贫困的国家。如果目前的经济趋势继续下去,2000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将达到13亿。”联合国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显示:最近30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世界20%最贫穷者的收入由占世界总收入的2%下降到1.4%,20%最富有的人的收入由占世界的70%增加到80%

 

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末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2002618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1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如果按目前的经济状况发展下去,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4.2亿人,比目前的极端贫困人口3.07亿人上升近40%。按照国际上的定义,极端贫困人口是指那些日平均消费不足1美元的人。到2005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635万人。按照人均每天消费一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

   

二战后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缓解与再度突显

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步入丰裕社会后,虽然绝对贫困化的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相对贫困化的状况一直存在。以美国为例, 低于贫困线生活水平的家庭在1959年有18.5, 中等收入家庭为12,119美元, 拥有2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占8.5;1978年中等收入家庭为17,640美元, 低于贫困线生活水平的家庭占9.1, 拥有2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占到27.9%。按全部家庭分五个等级来统计, 最低收入的20%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 1935-1936年占4.1, 1947年占5.1, 1972年占5.4%。19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保守主义政策的流行, 贫困发生率上升。80年代初期贫困率达到15.2, 1988年为13.1 1992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上升到14.5, 3,690万人处在贫困线下,这时的城市四口之家居民收入贫困线标准为14335美元。美国人口普查局自1994年起,首次利用计算机帮助调查人员调查家庭收入、就业及其他数据,在调查后发表的《战后美国贫富收入不均现象的简要分析》报告中提出:1968-1994年间,美国最富有的20%家庭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的比例从40.5%增加到46.9%;而同时其他部分家庭所得不是下降,就是停滞。同一时期,最富有的20%家庭平均收入由7354美元增加到105945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长了44%,而最贫穷的20%家庭则平均由7202美元增加到7762美元(不变美元价格),增加了7%。跨入新世纪,美国贫富悬殊拉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在英国官方宣布的贫困人数1985年为940万,比1979年增加了55%,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约10.8%,提高到1985年的16.6%,1987年又提高到19.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扩大

当代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加剧。以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NP相比, 1992相差59.9, 199160.14, 199056, 198854.6, 197026.6, 195022倍。在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可从以下一些社会发展指标窥见一斑:

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中国

1965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7,200

  所占%  100         70.53    8.14      3.35

1970    2,808,026  2,105,694    225,563      93,244

  所占%  100         74.99    8.08      3.32

1994   25,223,462  20,120,240  1,208,422     522,172

  所占%  100         79.96    4.79      2.07

 

1990年全世界医疗卫生开支 (单位:美元)

                 医卫总开支(10亿)  占全世界% 人均医卫开支 占人均支出%

已建市场经济国家   1,483               87          1,860       78.9

发展中国家          170               10             41        1.7

中国                 13                1             11        1.0

全世界             1,702              100            329       13.7

 

各年龄组人口受教育比例情况 ()16

                   高等教育1970  1991  小学净入学率1975  1991

低收入国家(除中印)         3      5                        74

高收入国家                36     50                 88     99

全世界                    12     17                        94

 

医生和护理人员负担人口统计

                  医生1970  1990  护理人员1970年 护理人员1990

除中印外低收入国家   22,380   11,190          11,580        2,690

  所占比例           +361  +290          +291       +299

高收入国家              710     420             220         140(1984)

  所占比例           -11.5 -10.9           -5.5       -15.5

全 世界               6,180    3,850           3,980          900(1984)

  

有的学者列举材料说明:半个世纪过去了, 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世界人口约56亿, 国民生产总值达26万亿美元。北美,欧共体和日本16国的人口为8.7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58,国民生产总值约18.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70.34%。占世界人口不到12%的西方七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了62.5%。1995年初的贫富差距和几十年前相比要大得多。各占世界人口20%的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自1960年以来已从1:30拉大到1:6170年代以来,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穷人数字不断增加。黑非洲是唯一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降的地区。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

世界人类贫困问题的恶化是和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的。下面是世界银行1990年报告所列发展中国家1985年贫困状况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

            赤贫(年人均275美元)      穷人(含赤贫)       5岁以下  净小学

         人数 贫困人口 贫困差距 人数 贫困人口 贫困差距儿童死亡  入学率

        (百万) 调查指数        (百万) 调查指数          ()    ()

撒哈拉以

  南非洲 120   30          4    180     47       11       196      56

东亚     120    9         0.4    280     20        1        96      96

  中国    80    8          1    210     20        3        58      93

南亚     300   29          3    520     51       10       172      74

  印度   250   33          4    420     55       12       199      81

东欧       3    4         0.2      6      8      0.5        23      90

中东北非  40   21          1     60     31        2       148      75

拉丁美洲  1

与加勒比  50   12          1     70     19        1        75      92

整个发展

中国家  633    18          1   1116     33        3       121      83

  表中的穷人贫困线为年人均270美元;贫困人口调查指数赤贫指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贫困差距指穷人总收入不足其在总消费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 1991年低收入国家共有31.27亿人口, 占全世界人口53.51亿的58.43; 低收入国家的GDP共为9201亿美元, 全世界共216,391亿美元, 前者占4.25%。按人均GNP, 低收入为350美元, 而高收入为21050美元, 前者为后者的1.66, 即后者是前者的60倍。而1970年时低收入国家的GDP是全世界的8.08%。

    由上还可见, 在低收入国家中,非洲国家1983年占35, 1987年以来占62%和65%。1971年联合国确定的25个最不发达国家名单非洲占16, 除海地和西萨摩亚外, 其它7个在亚洲的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地区。1981年又增加了6个国家, 其中5个在非洲, 即非洲在31国中有21, 占当时非洲国家49个中的43%。1987年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39, 其中非洲国家有27个。占非洲国家的55%。1992年最不发达国家共46,非洲国家占29个。

  

不发达国家贫困具有一些共同性特点: 一是人均GNP不 足美天1美元, 有的在100美元上下。二是制造业在GNP中比重在10%以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人均粮食只有发达国家的60-90%。三是生产结构单一,经济结构极不平衡。四是文盲率占全国人口的80%。五是贫富悬殊。不发达国家的贫富悬殊最高的10%和最低的20%财富相差19.4倍。六是债务负担严重 1990年的债务负担高达2,780亿美元, 还债率仅40%。

   

不发达国家贫困状态恶化的原因首先在于,许多不发达国家未能摆脱赤贫状态, 从本国情况来说,有着长期受殖民主义掠夺和剥削;人口发展过快;现存经济体制的束缚;发展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 但主要是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严重弊端;经济体制不符合本国国情,照搬西方传统经济模式或苏联式、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国内政治频繁动荡, 不利于经济发展。其次是由于发达国家的不利于改善不发达国家贫困状况的政策加剧了贫困化。这里涉及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往往带有附加条件, 而且援助金额普遍减少。199222个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总额只占发达国家的GNP0.33,没有达到联合国规定的占1%的指标。发达国家利用有利于他们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甚至挤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市场优势。发达国家还转嫁环境污染工程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带来严重问题。通过经济贸易等区域合作,发达国家也大获其利。至于, 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优势更是削弱发展中国家竞争的武器。

 

写于2006103

 

(本文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选登篇目之一)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61005日首发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200.html

上一篇: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 ——2007年4月5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演(全文)
下一篇:社会保障篇(6)全球反贫困对策和各国反贫困战略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