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学术资源共享和《胡适批红集》出版

已有 4202 次阅读 2009-12-15 09:18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09)|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资源共享, 《胡适批红集》出版

学术资源共享和《胡适批红集》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1215日发布

 

学术资源共享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学术资源封闭,这种封闭或源于信息不畅、资源垄断,或由于非学术因素干扰(如政治封杀)。宋广波先生整理、编注的《胡适批红集》一书,2009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彩色影印出版。近500页胡适研究、批注《红楼梦》的新史料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再度引发学人对于学术资源共享的思考。

 

《胡适批红集》资源来自台北中研院近史所胡适纪念馆的委托、授权,这批资料在胡适纪念馆是开放的,资源共享的,但是台湾资源利用者寥寥,在台湾学术资源出版往往得不偿失,现在大陆学者提出将这一大宗新史料在大陆公之于众、资源共享,他们欣然赞同,这样就扫清了版权障碍。

 

问题在于这些资源为何在相当长时间内很少有人利用,大陆在50年代的批判胡适是场政治学术批评运动,从学术和政治的角度,需要及早了解胡适本人的态度和反映,但是截止《胡适批红集》出版时为之,我们的红学界很少有论著涉及到《胡适批红集》所披露的资料内容,可以说,对于在台湾早已资源共享的内容,大陆学人却不能资源利用,这资源不能利用并非由于政治原因,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胡适纪念馆里还有如此丰富的学术资源,或者即使知道要办理赴台收集学术资源的手续繁琐和资金的投入也往往使人望而却步。

 

也有学者在访台期间去过胡适纪念馆,如胡文彬先生坦言:“第二点,我在台湾120天,也曾到胡适纪念馆也拿了书,也拿了胡适的二十四张照片,也到胡适的墓地向胡适三鞠躬,但是我就没有向广波这样细心、执着和勤奋,终于把这一批材料弄回了大陆,今天出这样一本书,我们看起来就方便多了,容易多了。”(在《胡适批红集》新书研讨会发言,见《胡适研究通讯》/2009年第4期)吕启祥也谈到:“宋广波本来可就所见资料写篇文章就罢手,但却念及‘更多红学同好’看不到,‘假如能将这些从来未为人注意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影印,岂不是很有意义?’信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广波的这一想法和随后的做法,履践了“学术为公,资源共享”的崇高信念。”(同上)段启明先生也说:“我们应该感谢广波和北大出版社,出版社认定这个选题,是要有眼光、有魄力的。广波自己拿到这些第一手资料后完全可以独家先写几篇文章再发表这些资料,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费工夫整理好,找出版社出版,‘公诸同好’,使更多得人能看到这批非常珍贵的资料。”(同上,详见:学术交流网20091214日发布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385&cid=20)

 

看来,学术资源共享还是需要有心人来做的。这种有心人,首先是热心资源共享并愿作出学术奉献的学者,宋广波先生就是这样的年轻学者,他本可以垄断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发表具有震撼力的学术论著,因为在台湾的这批资料既没有出版也没有上网,利用的学者不可能很多,他具有这种资源占有优势。但是他的想法却是非常值得我们提倡的,他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笔者关注“胡适的红学研究”这一课题有年,而进一步搜求胡适的散佚论红文献是我多年的夙愿。2008年夏,访学于台北中研院,在业内研究之余,即扎入胡适纪念馆(1949年后的胡适文献,以此馆收藏最富)淘宝。这里收藏的,除了已刊的胡适论红文献外,最有价值的是胡适在有关《红楼梦》书上的批注。这些红笔、黑笔(有钢笔、有圆珠笔)的批语,话语虽不多,却画龙点睛,不乏真知灼见。这批重要的文学史料,已经沉睡在这里半个世纪了。我在整理的过程中想到:假如只是就看到的材料写篇文章,固然不失为一种贡献,但更多红学同好,还是看不到。于是忽发奇想:假如能将这些从未为人注意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影印,岂不是很有意义?我的这一想法,得到时任胡适纪念馆主任的黄克武教授的支持,并当即委托我来整理,同时授权我在内地联系出版事宜。记得稍后的一个周末,我在高雄访问,在巴黎的陈庆浩先生因事打电话给我,我即向陈先生报告了此事。陈先生听后,连声说“好”,并说应该早点“公诸同好”。在2008年的后几个月里,我就忙里偷闲地把带回来的文件加以系统整理。经过几个月艰苦奋战,终于理出头绪,分出类别。”(新材料:胡适批《红楼》——《胡适批红集》前言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363&cid=20

其次,还要有热心于学术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出版人,如果没有出版社投身于繁荣学术事业的奉献,这部学术资源书籍也是难以出版的。

 

目前国内学术界受急功近利、学术商品化、学术量化风的影响,潜心于的学术资源整理收集编纂出版的学者已经很少、很少了。海外早已资源共享的学术资源,我们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学术资源往往又资源垄断和对外封锁,这种状况需要尽早改变。

 

对于那些与政治相关联的学术资源或者与学术相关的政治性资源,同样需要资源共享。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我们有历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集中译本出版,我们为何不可出版美国国务院历年人权报告中译本呢?人权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学术问题,在和美国将人权经年挂在口边的政治斗争和学术较量中,我们的学者需要了解美国政府是怎样利用人权大做文章的,在国人了解美国人权报告问题上,与其封闭,不如开放,这有利于知己知彼,可是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

 

学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需要尽快将学术资源网络化,如果我们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多了,研究工作就更加方便了,自然有利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到这一点,第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第二,要有相当数量的奉献于学术数据库建设的学术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第三需要打破各种妨碍资源共享的清规戒律。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278714.html

上一篇: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三)
下一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第9版提要 (照相复制版)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