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的近代工业化和人民的革新进取精神(1983年未刊稿)

已有 3580 次阅读 2010-11-29 07:25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美国, 人民, 近代工业化, 革新进取精神

美国的近代工业化和人民的革新进取精神(1983年未刊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1129日发布

 

(下面的短文是笔者写于19831128日的未刊稿,现在博客上发布)

 

20世纪前,美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化。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由土著印第安人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发展为美利坚民族的年青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固然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主义制度阶段有关,但主要还是以英吉利民族为主体的欧洲移民远涉重洋。历尽艰辛,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建设家园的结果。在1812-1815年年青的美国反对欺压它的美国战争结束后,工业革命开始了。当时,美国的纱锭不过14万枚,生铁和煤年产量都只在5万吨上下,交通运输以马力为主,跟早于美国半个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保持很大差距。然而,八十年后到19世纪末,美国不仅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而且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把英国抛到了后边。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30.1%,而英国只有19.5%,美国钢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占世界的43%,生铁和煤产量各占世界的1/3,铁路线总长度为32万公里占世界的一半。列宁赞扬说,就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而言,美国都是“举世无匹的”。(《列宁全集》第22卷第1页)

 

        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固然有它自身许多历史条件,然而广大人民的革新进取精神无疑是不容忽视的。美国独立前的领土面积偏隅于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随着领土的不断向西扩张,19世纪50年代已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在这大片领土上不仅人烟稀少,而且绝大部分未经开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90年代持续不断的西进运动,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是北美大陆社会居民的大规模经济开发活动,一批批大西洋沿岸居民和外来移民乘着大蓬车,风尘仆仆,不断西迁,开发西部荒原。当时一位记者目睹移民开发拓艾奥华州的拓荒精神说:“这个州在一年之内就仿佛增大了一倍,农场、铁路和城市,都几乎像是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整个西部就象蘑菇一样地成长着。”由于移民的辛勤创业,密西西比河谷地区在一代人间就由荒地变为良田。经过几代人的奋力,美国形成了一个垦殖的西部,发展了全国的工业和交通运输,很快成长起一个经济大国。恩格斯曾赞扬说,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比任何别的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668页)他还说美国人有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为基础的前提下的“狂热的事业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87页)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美国人民善于学习,继承和发展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进取革新的实例是很多的。被称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斯莱特,18世纪末,冲破英国的严密技术封锁,在美国建造了纺纱机。富尔顿经过九年的试验,1807年蒸汽机应用于轮船,而蒸汽机的故乡英国到1812年才有汽船开航。1829年,相距英国4年之后,美国依靠自己的努力建成了蒸汽机车。1838年莫尔晚于英国一年发明了电报。随后电报迅速普及全美国。先进的贝斯麦炼钢法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但在60年代末美国迅速推广。特别是发明王爱迪生经过连续1300多次反复试验于1879年发明了电灯,开创了电力技术革命新时代。他深有感触地说天才的成份百分之九十是辛勤的劳动。汽车的发明最早虽然在欧洲,但在20世纪初美国最早普及和发展,成为称霸世界80年的汽车王国。恩格斯在1884年说:“发明创造的天才也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去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28页)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比较英美经济的发展后说:“近代美国的经济成功是以英国旧的习例为根据的”,但是“美国人富于发明能力。他们后边没有千数百年的习例,他们常常力求生出最好的结果”。斯大林也正确地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忘记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种求实精神和这种朴素作风我们是赞成的。” (《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01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民的革新进取精神和源源不断的移民潮息息相关。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万美国移民在开发美国完成工业化中艰苦创业,革新进取,其中也包括19世纪中期中国劳苦华工辛勤开发加利福尼亚,当时美国国会记录也承认“没有华工就没有西部的垦殖”。恩格斯高度评价中国移民“生存能力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人”。旧金山的兴起就是中国华工和美国人民用血汗共同浇铸的象征。可以说外来移民的刻苦奋发精神给美国人民的革新进取增添了新的光辉。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388446.html

上一篇:邓蜀生著《罗斯福》提要
下一篇:2002-2004年美国环境经济目录索引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