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就Minutemen可否翻译为“一分钟人”答xuyinlin先生

已有 5149 次阅读 2007-7-23 09:08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Minutemen可否翻译为“一分钟人”答xuyinlin先生 

黄安年文  2007年7月23

 

我在《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黄安年的博客2007618)一文中,谈到了“一分钟人塑像(Minutemen Statue)”, 并且接着说:我在《美国的崛起》中写道:“1775418,英国驻北美殖民地总司令盖茨派弗朗西斯·史密斯中校率800名殖民军从波士顿开往西北郊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搜查革命者和收缴军械。下令遇民兵可以当即开枪。附近农民、手工业工人闻讯赶来,银匠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骑马通知两地革命者应战,围歼龙虾兵。19日晨,在列克星敦双方交火,接着英军又在康科德遭民兵伏击,英军死伤近百人。列克星敦战役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我们沿着当年龙虾兵(指英国殖民军)和北美民兵间的“战斗线路”漫步。

 

今天看到xuyinlin网友提出:“minuteman是指民兵,不是一分钟人

发表评论人:[游客]xuyinlin[2007-7-22 12:32:34]minuteman是指民兵,不是一分钟人 ”

 

这就涉及Minutemen可否翻译为“一分钟人”的问题。我以为这样直译可能更易于为国人理解,即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突击队员,这些人是民兵但不是一般的民兵。如果反过来说“minuteman是指民兵,不是一分钟人”就不见得合适。我在1992年出版的《美国的崛起》中谈到177541819日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中的民兵突击行动时在页下注中说:“迅速集合的民兵史称‘一分钟人’”。(第88页)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威廉·爱德华·洛伊希滕堡合著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中在谈到这一事件是称“一群神态严峻的民兵突击队员”,而由著名美国历史翻译专家纪琨所校的这部中译本做注说:“‘突击队’(Minutemen)按原文直译为‘一分钟人’。这种民兵须在接到警报后立即出动,故名。”(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卷,第217页)

 

我们注意到在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地方的塑像Minutemen Statue的用词,而不是Militiamen Statue

 

李剑鸣在《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一书的583-586页详细叙述了打响第一枪的情况,其中使用的用词是“武装的当地人”、“民兵”、“当地聚集的居民”,但是书中没有提到Minutemen Statue。(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177541819日事件的叙述,可参见Richard B. Morris 主编的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   Bicentennial Edition, Harper & Row,1976, pp100-101. 文中专门写明“militia(minutemen)”。当时美国的大陆军尚未成立,如何翻译这支非正轨的民间武装人员,更能贴近美国当时的原意需要深入研究,但断言minuteman是指民兵,不是一分钟人恐怕未必妥当。

 

写于722日晚10

 

下面是网上有关Minutemen的资料

*********************************

美国人也精通游击战

2007-04-19 09:07:04 

国际在线(北京)

 

*   渐渐地,游击战士找到了打败英军的办法,他们砍伐树木,设置路障,坚壁清野,切断英军交通线使其寸步难行,再趁其不备进行突袭。在力量还不够强大时,这些游击战士尽量避免与英军打阵地战,待到力量足够时,他们便加入正规部队,合击英军。

 

     这是波士顿美国独立战争纪念地列克星顿广场上的民兵塑像。1775419清晨,英军在列克星顿遭到埋伏的美军的痛击,史称“列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由此爆发。新华社发

     美国也有高超的游击战经验: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吃了苦头

 

行进中的北美游击战士“一分钟人”

     如今深陷伊拉克的美军被反美武装的游击战搞得焦头烂额。看起来,美国人似乎不善打游击战。其实,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人曾用高超的游击战术打败英国殖民者。

     “一分钟人”成为美国骄傲

     直到独立战争以前,英国士兵一直沿袭恺撒古罗马军团的血红色的制服,用以区别普通民众。英军鲜明的红色制服在军鼓和风笛伴奏下列队前进,令敌人不寒而栗,但同时极易成为现代火器射击的靶子。

     面对军装鲜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国军队,北美殖民地第一支军队“一分钟人”17749月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县成立。这些“一分钟人”是不穿军服的应召民兵,他们自带武器、穿平民服装,隐蔽在普通老百姓中严阵以待。

     “一分钟人”17754月在华盛顿统一指挥下用非正规战法打响莱克星顿、康科德战役。圣桑切斯特军校毕业的英国绅士面对美国民兵的游击战不知措,防不胜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具有丰富游击经验的美军积极支持纳粹占领区的法国、意大利的自由战士。还派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印度支那、菲律宾等地训练抗日游击队,在占领区进行各种破坏。直到1960年,美军部署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时,还念念不忘把美军武库中威力最大的武器命名为“一分钟人”,用以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民兵传统。

     神出鬼没痛击英军

     独立战争期间,“一分钟人”在北美享有盛誉,它指的是反抗英军、追求自治的民兵游击战士,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来无影去无踪,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在整个战争期间吃尽了苦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击战士,在1775年春打响了莱克星顿第一枪。

     当时英军一支七百人的部队欲趁夜色偷袭波士顿以北康科德镇的民兵军需仓库,但他们的行踪被“一分钟人”尽收眼底。英军来到离康科德只有6英里的莱克星顿时,被77个民兵拦在了路口,最终颇具历史意义的莱克星顿枪声响起。在此后的游击战中,北美游击战士从山岗、树林、屋角等处不断出击,打死打伤英军近三百人。

     此后,波士顿、纽约以及北美各地的反英斗争风起云涌,很多衣衫褴缕、满脸胡须、肩扛长枪的农民和猎户,骑着马高唱着《扬基之歌》袭击英军。

     英国人发现,这些人虽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往往一击即溃,但是打散了却打不败。

     渐渐地,游击战士找到了打败英军的办法,他们砍伐树木,设置路障,坚壁清野,切断英军交通线使其寸步难行,再趁其不备进行突袭。在力量还不够强大时,这些游击战士尽量避免与英军打阵地战,待到力量足够时,他们便加入正规部队,合击英军。

     反对游击战的美国将军

     尽管游击战曾为美国独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并没有得到所有美国军人将领的认同。

     南军司令罗伯特·李是老派的职业军人,他所从事的战争必须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军人”对他的全部含义就是维护民众利益。他认为,脱下军装转人民间的游击战可以迅速扭转南方政治上的失利,造成划疆而治的政治局面,但作为职业军人的荣誉是不能容忍的。

     游击战打破军人、平民的角色区别,将暴力引人民间,把本该由军队承担的责任、伤亡、饥懂、疾病转嫁平民,平摊到每一个老百姓头上,这种东方政治家惯用的谋略向来为老派军人所不齿。军民不分不仅直接伤害妇女、儿童、老人和无辜的自然环境,使道德正义离人们而去。游击战远远超出老派军人的道德底线,李将军宁肯接受敌人强加给他的叛乱罪名,把自己交给北方吊死在绞架上,也不愿用游击战牺牲美利坚全民族的和平。

     相关链接

     美国独立战争:啤酒桶吓得英军心惊肉跳

  美国海军在独立战争时期,只有8艘帆船,根本无法与英军抗衡。

  一天早晨,停泊在特拉瓦河口一艘军舰上的英国士兵正在操练,忽然有人大喊,“水里有啤酒桶!”大家向河里一看,只见十多只啤酒桶正从远处晃晃悠悠地漂来。那些嗜酒如命的士兵看得直咽口水,于是争先恐后地跑去打捞。这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啤酒桶爆炸了。刚才还庆幸捞到啤酒桶的士兵,早已被炸得血肉横飞。

  啤酒桶怎么就变成炸弹了呢?原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海军由于一直被英国压着打,英国军舰一到就吓得他们找个地方躲起来。为了打败英国海军,美国人别出心裁,把炸药和导火索装于啤酒桶里,制成了啤酒桶炸弹,还把几个这样的啤酒桶用导火索互相连通。这样,只要进行机械碰撞,这些啤酒桶就会同时爆炸。

  最初,这种啤酒桶是为了对付英国的军舰,不过由于水上漂浮有很强的随意性,结果就发生了上述炸死英国水兵的一幕。此后,啤酒桶炸弹成了美国海军的法宝,他们要么把它藏在英国军舰即将通过的水草内,要么偷偷分布在英国军舰的四周,碰到英国军舰就同归于尽。英国水兵被这种特殊武器搞得提心吊胆、心惊肉跳。

  到了美国内战时期,啤酒桶炸弹更是出尽风头。北方军的装甲舰“开罗”号、南方军的“埃特”号、“马里恩”号都葬身于啤酒桶炸弹。

http://history.163.com/07/0419/09/3CEAE0S300011248.html

 

*********************************8

 

Minuteme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For other uses, see Minutemen (disambiguation).

 

Lexington Militiaman representing John Parker

Minutemen is a name given to teams of select men from the Massachusetts militia, who vowed to be ready for battle in a minute's notice. These teams constituted about a fourth of the entire militia, and generally were the younger and more mobile, serving part of network for early response to any threat. Minuteman Paul Revere spread the news that "the Regulars are coming out" when the British marched towards the arsenal in Concord, as part of a minuteman network.[1]

The term minutemen has also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late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units to recall the success and patriotism of the originals.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utemen

 

附图共4幅选自网上

 

 

 

 

1-2http://history.163.com/07/0419/09/3CEAE0S300011248.html

 

 

3Minuteman 国家历史遗址公园

4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Minuteman-250px.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4827.html

上一篇:五年前三篇文章之三——是科学设岗还是“因人设岗”?——
下一篇:“7·22”事件与学术交流网(2002年9月22日、11月22日)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