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火星科学实验室”和“火星探测漫游者”之比较 精选

已有 10000 次阅读 2012-7-27 08:59 |个人分类:航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航天, nasa, 火星科学实验室, 火星, MSL

作者:蒋迅


圣荷西技术革新博物馆里的全尺寸“好奇号”模型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火星科学实验室” (“好奇号”) 预计在今年8月5日登陆火星的盖尔撞击坑,然后开展两年的科学研究。相比过去的火星探测漫游者“勇气号”(Spirit, MER-A)和“机遇号”(Opportunity, MER-B)两辆火星车,“好奇号”有什么进步?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对照表:

 compare 火星探测漫游者 (MER) 火星科学实验室 (MSL)
 
运载火箭 德尔塔Ⅱ运载火箭 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 541
 
起飞质量 1,050公斤 3,600公斤
主要任物 7月飞行/3月地面 8月飞行/2年地面
搭载 5个仪器 (约9公斤) 10个仪器 (75公斤)
落地系统 火星拓荒者技术/气球 引导进入/天空起重机
 
落地分解图
防热板直径 2.65 米 (8.5英尺) 4.5 米 (15英尺)
       
 
降落伞直径 8.5 米 (28英尺) 15.5 米 (51英尺)
落地通讯 火地直接通讯 + 超高频 火地直接通讯 + 超高频
地面通讯 火星轨道器中继 + 火地直接通讯 火星轨道器中继 + 火地直接通讯
火星车质量 170 公斤 775 公斤
绝热材料 SIRCA PICA
       
火星车电源 太阳能板/ < 0.9度/火星日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2.5度/火星日
可达泛围 > 设计600 米,(实际达到数公里) > 20 公里
降落椭圆范围 80 x 10-公里椭圆 20-公里直径圆
 
可达纬度 15oS to 10oN 60oS to 60oN
可达海拔 < -1.3 公里
< +2.0 公里
初始速度 19300公里/小时 (12000英里/小时) 21250公里/小时 (13200英里/小时)
落地时间长 6分钟 7分钟
成本 预算8.2亿美元 25亿美元

比较这两个探索任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技术的进步:“火星科学实验室”的起飞质量是“火星 探测漫游者”的三倍;搭载仪器从5个增加到10个;火星车质量是以前的4.5倍;电源用核动力替代了太阳能板;设计可达泛围从600米增加到了20公里。当然花费也是火星探测漫游者的三倍。表中看不到还有很多。比如,再如大气层时的制导精度大为增加,使得火星车可以更准确地在指定地点降落;火星车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机 (见:Curiosity's seventeenth camera: MARDI),使人们可以看到火星车下降和落地时的场面,这使得观看这关键7分钟特别精彩;绝热材料的改进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到。绝热板的尺度是星际任务中最大的,降落伞的尺度也是最大的。

最为精彩的当然是火星车落地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进入、降落、落地三个过程。整个过程将持续7分钟,全部是火星车自行控制,JPL的人员甚至都不能“看到”火星车,因为它的信号传送到地球需要14分钟。这14分钟对JPL的人员将是一个煎熬的时 间。如果你有机会看实况转播,建议你不要错过。“火星科学实验室”落地过程开始将是在:美国西海岸时间2012年8月5日夜晚10:31;美国东海岸时间 2012年8月6日凌晨1:31;北京时间2012年8月6日中午1:31。现场直播提前两小时开始。相关阅读有:

墙内看不到YouTube视频的读者可以直接到JPL的网上去看:http://www.jpl.nasa.gov/video/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意义不仅在於它的科学意义,更是对新技术的检验。比如,“火星科学实验 室”的降落采用了天空起重机的新技术,因为火星探测漫游者采用的气球技术已经不能适用于它的搭载质量。但为了实现火星的载人之旅,显然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搭载还是远远不够的。据估计,载人火星之旅必须有效搭载几十吨的物资。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运载火箭的推力远远不够,落地方式 (气球和天空起重机) 都不胜任,经费就更不用提了。人类还有生理上、心理上的问题要克服,还要避免强大的辐射。“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成功与否将是人类进军火星的重要一环。

尽管NASA对“好奇号”的落地充满信心,他们对存在的危险也是有足够的认识的。比如说火星上的风暴就可能影响火星车的著陆,而且天空起重机也是第一次使用,也增加了一个未知数。所以,“好奇号”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到现在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做什么新的努力。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并深远。从历史上看,火星项目的失败都使人们对探索火星产生更强烈的愿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是成功。从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国航天界不应该也不会因“萤火一号”的失利而后退。

现在很多人都说人类要到火星去,似乎人类离移民火星已经不远了其实,我们现在飞往火星甚至缺乏基本的技术。有不少人提出自愿单程去火星,真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但即使单程也谈何容易。

比较“火星科学实验室"和“火星探测漫游者”,我们既看到了进步,也看到了不足,更看到了方向。如果航天业的人士们想要有所创新的话,这是一块最好的领域。请阅读笔者以前发表的有关航天的博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0554-596296.html

上一篇:这些成语够数学的
下一篇:NASA实况转播“好奇号”登陆火星全过程

21 赵明 刘洋 曾新林 苏德辰 肖重发 曹聪 吴景鹏 杨正瓴 漆海霞 苏晓路 方琳浩 徐传胜 李伟钢 杨书华 鲍海飞 陈安 李海亭 郑永春 吴恬伏 crossludo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